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看安徽視頻平臺推薦作品
鳴謝:安慶市文化館
編輯推薦:
有人說,安慶獨具特色的市情可以用“城、戲、人”三個字來概括。
“城”:千年古城,百年省會。
“戲”:戲曲之鄉,聲名遠揚。
“人”:人文薈萃,名人輩出。
安慶是一座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的城市,素有“安徽之源、禪宗之地、文化之邦、戲曲之鄉”之稱。
本段視頻則從另外一個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安慶的厚度與傳承,那就是安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慶有非遺項目名錄7個,分別是黃梅戲、岳西高腔、桐城歌、桑皮紙制作藝術、望江桃花、文南詞和孔雀東南飛傳說,并有省級非遺項目名錄27個。所以安慶不愧為一個“文化的安慶”。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世代相傳、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采茶戲,主要流布于安徽省皖西南廣大地區。
清代末期,黃梅調與安慶市懷寧縣等地區民間藝術結合,并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皖劇”,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后黃梅戲又借鑒吸收了青陽腔和徽劇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后以安慶為,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
岳西高腔
高腔是明代弋陽腔與后來的青陽腔流變派生而形成的聲腔劇種。在幾百年的流變過程中,弋陽腔各分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們與各地民間音樂有著不同程度的結合,由此形成各地高腔不同的音樂風格。
桐城歌
桐城歌是起源于安慶桐城的地方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一種韻文形式的民間文學,同時又是一種融詞、曲、表演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桐城歌由山歌、民謠、小調三大類組成,具體類別可分為傳說、風土、時政、勞動、生活、愛情、儀式、事理、趣味、燈歌、兒歌等,早在明代就流布于湖北黃梅一帶和江浙吳語地區,對吳中山歌、揚州清曲、土家族情歌具有重要影響,尤其對黃梅戲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基因性孕育與塑造作用。
桑皮紙制作技藝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漢代,潛山、岳西地區就生產皮紙,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當地的土特名產。該紙因產生于漢代,又稱為漢皮紙,主要產地在龍關、槎水、黃柏、官莊、后沖、毛尖山等地,年產量逾三百萬刀,規格分“大漢、中漢、小漢”三種,全為手工工藝生產,工藝流程為選料、蒸煮、揀皮、制漿、簾撈、焙烤等,特點是柔嫩、拉力強、不斷裂、不褪色、防蟲、無毒性、吸水力強,該紙主要用于書畫、裱褙、典籍修復、包裝、制傘和文化工藝品。
望江挑花
望江挑花是流傳在望江境內的一種民間手工技藝,它源于唐朝,用麻與發為材料,制作祭祀供品,晚唐始用本地棉花為原料制作,用于生產衣飾及家庭器用裝飾制品,并逐漸形成每家每戶女性必須精通的手工技藝,以其構圖精美,正反成趣、美觀實用而為望江人民所喜愛,世代相傳,保留今。
文南詞
文南詞是流行于皖、鄂、贛三省交界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早于采茶戲和黃梅戲。文南詞,又名文詞腔,劇種名稱,取其主要聲腔——文詞、南詞首字組成。文南詞唱腔分正本戲主腔和小曲兩大類。前者近似板腔體,后者屬聯曲體。正本戲主腔分文詞、南詞、平詞三大類。小曲包括山歌、采茶歌等。
孔雀東南飛
懷寧縣小市鎮,又名小吏港、焦吏港,是孔雀東南飛傳說發生地。傳說源于漢末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殉情故事。東漢建安年間,廬江郡小吏焦仲卿娶本地劉蘭芝為妻,夫妻恩愛情深,但蘭芝為焦母所不容,被迫遣回娘家,焦、劉兩人分手時發誓生死相愛,不復嫁娶。蘭芝回娘家后,其兄逼其改嫁,蘭芝在走投無路時投水身亡,焦仲卿聞訊后也自縊于庭樹,釀成了一出封建婚姻的悲劇。時人為感懷這對夫婦的忠貞愛情,作長詩《孔雀東南飛》以悼之,被后人稱為中國敘事詩成熟的里程碑,焦仲卿和劉蘭芝則稱為中國的羅密歐和朱麗葉。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xuanchuan/9541.html全部評論
發布者暫未開放下載權限
我們正努力使更多創作人開放下載權限,敬請期待...
確定下載本片嗎?
提交成功
待作品發布者確認
無法認領此作品
只有實名認證的用戶才可以進行作品創作人關聯哦~
提交成功
待創作人確認
取消邀請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