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之前的文章看,很多網友還是很在意手機上的高像素模式的。
首先,現在的高像素手機,傳感器上確實具有幾千萬乃至上億個像素單元。這和更早以前通過插值或多幀合成獲得高像素是不一樣的。其次,這些40MP、48MP、50MP、64MP、108MP都采用了四拜耳(Quad-Bayer)、9拜耳的原色濾鏡。以1/2英寸48MP傳感器為例,單像素尺寸為0.8微米,日常使用時四像素合一相當于12MP 1.6微米。不難想到,高像素模式對于拍攝環境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劃重點:手機傳感器就這么大,無法讓大像素與高像素同時出現。
▲ 硬件自帶轉換功能只能讓左邊達到和右邊接近的效果,并不能讓傳感器上的原色濾鏡移動位置/改變顏色變成和右邊完全一樣。最后,受限于手機鏡頭的分辨率,切換到高像素模式并不一定能顯著增加畫面細節,但肯定會讓照片尺寸成倍增加、延長拍攝后的處理時間、限制部分或大部分功能的使用——總之就是收益并不一定大于損失。四拜耳其實不算是新事物,也不是手機傳感器的獨有特性:早年的尼康D1系列數碼單反,蘋果iPhone 6的前置攝像頭,以及松下GH5S同系列傳感器都才用過四拜耳或類似結構傳感器。華為之前一些產品上的4000萬像素“電影鏡頭”(1/1.54英寸超廣角)甚至是16拜耳。
▲iPhone 6、6 Plus前置攝像頭的顯微照片(來自Chipworks)
▲索尼IMX608傳感器的顯微圖(來自TechInsights)
往好處說,新一代手機傳感器確實基于四拜耳結構發展出了更好的對焦和HDR技術。但本質上,它們還是為了討好那些在意像素數量的用戶—— 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能理解為什么現在會有1/2英寸64MP(單像素0.7微米)、1/2.76英寸50MP(單像素0.64微米)等小底高像素傳感器了。
所以ET的觀點依然是:請把這些高像素傳感器看作是功能更多的1/4像素、1/9像素傳感器,同時不需要特別在意搭載這些傳感器的手機上的高像素模式。但ET也不認同“1200萬像素就夠用”的說法 —— 4:3比例傳感器拍攝3840×2160的4K視頻,至少需要1106萬像素。如果再考慮約10%以上的冗余進行數碼防抖,其實13MP至16MP是比較合適的 —— 如果是四拜耳型傳感器,對應的就是52MP至64MP。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