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年齡層豐富的劇集,綜藝好像總是年輕人的綜藝。據說中國人口中位數已經達到42歲,也就是說,走大街上,一半以上的人是40開外的。但對于中年人這個市場,綜藝圈好像一直興趣缺缺或無從下手?!敖憬恪薄案绺纭钡某霈F已經算一股新風,但細究起來,其唱跳形式仍然是90后的。老年人是有自己的綜藝的。除了《花樣爺爺》《旋風孝子》《忘不了餐廳》這些銀發市場專供品,多年不衰的相親、養生、調解類節目也是老年人的最愛。反觀“中年”,因為長期定義模糊,在綜藝市場幾乎處于“消失”狀態。他們當然也看綜藝,但似乎沒人把他們當成假想用戶。他們或是往下就乎著年輕人看選秀看戶外真人秀,或是往上提前體會“婆婆媽媽”狀態。人到中年,沒有自己。所有人都在迎合年輕人,哪怕是以中老年為主角的綜藝。目前市場上“銀發”題材節目可粗略分為三類:一是生活服務類節目,二是以中老年為主角的真人秀,三是代際觀察類節目,中老年作為觀察者點綴期間。生活服務類節目與熟齡群體一直連接最為緊密:養生秘籍、家庭調解、相親戀愛,都是中老年感興趣的內容。湖北經視以中老年群體相親為主題的《桃花朵朵開》,就因在湖北本地收視名列前茅,而被列為地方節目成功典范。以中老年為主角的真人秀這些年也呈爆發之勢,2014年的《花樣爺爺》是不少觀眾心中的“寶藏綜藝”,《忘不了餐廳》聚焦于阿爾茨海默癥老人,也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不過,真正的中老年似乎對這類節目并不感冒,反倒是年輕人對爺爺奶奶們的討論熱情更高。至于作為代際觀察中的“變量”出現的中老年嘉賓,則與其同齡觀眾距離更遠。陳學冬的大姨也好,向佐強勢的媽媽向太也罷,她們是節目的圈粉利器也是網友心中的“寶藏家長”,卻在同齡人中沒有姓名?!?strong>那些明星我都不認識,有必要去看他們的爸媽嗎?”硬糖君的一位親戚如是說。婚育題材倒一直被視為“中年群體特供”,這些年市面上也出現了不少圍繞著戀愛、婚姻、夫妻、婆媳關系乃至離婚后再出發等不同人生階段做文章的節目。但對于如此龐大的中年群體,單一的婚育題材很難全面覆蓋其需求,就像教育焦慮也不應該是中年劇集的全部一樣。大家都是從年輕人長大的,怎么年輕的時候有愛音樂的、有愛游戲的、有愛讀書的,變成中年人后就只有婚育一個主題了?沒這個道理。事實上,與還在讀書或剛邁入社會根基不穩的Z世代相比,中年群體具備相對雄厚的消費能力,情緒也更加穩定,這幾年飯圈不乏姐姐飯、媽媽飯一擲千金。只出錢不撕逼不舉報,這么好的粉絲上哪找去。但為何還是很少人為這個群體提供針對性服務?這或許與“中年”長期定義模糊,以及創作者的固化思維有關。多大才算中年人?隨著社會發展變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F在人不光壽命長,受教育時間也長,后續效應便是進社會晚、自力更生晚、結婚生育晚,傳統那一套“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顯然就不太適用。事實上,就連世衛組織對于老中青的劃分標準也一直處于變化中。2010年以前,36-65歲被劃為中年人;而后中年人年齡區間變為45-59歲,60-89歲的老年區間則細分為年輕老年人與老年人;2018年,世衛組織再度更改年齡劃分標準,18歲-65歲這一龐大年齡區間均被劃為年輕人,66歲至79歲算中年人。這個劃分法,還真有點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的味道。按照約定俗成,目前國內公認的中年人年齡區間是40歲-65歲。這其中既包括思維相對保守的55后、60后,也有趕上了改革開放、體會到海外文化巨大沖擊的70后,還有最早一批看耽美、打游戲、接觸二次元的80后。這三類人在生活背景、興趣愛好上存在較大差別,在節目制作上自然也不能一刀切。根據CSM媒介調查研究,55后及60后是電視收視率最高的群體,這類人群對節目的忠實度其實并不高,處于“電視播什么我就看什么”或“孩子看什么我跟著看什么”的被動接受狀態。70后的興趣偏好與外界想象存在較大出入。在不少對70后的想象中,這批已經奔五的人群應該每天疲于奔命應付生活與工作的雙重毒打,實際從百度搜索大數據發布的《2020國民好奇心大揭秘》不難發現,70后對新生活方式及流行文化的接受度極高。或許是因為70后的子女已經度過了中小學這段最需要被“雞”的時光,近十年“休閑娛樂”成為70后搜索內容首位。另外,在熬夜這件事上,70后也無懼禿頭,緊隨95后成為最愛熬夜群體第二名,超過作業纏身的00后以及正處于生活家庭兩重重壓下的80后。第一批80后已經邁入40歲大關,成為了中年群體的尾巴。熱播劇里的這批人每天就是雞娃、失業、打離婚。但實際上,最早一批耽美大手就是這批80后,那些今天的大熱游戲,也是這些當年的網癮少年做出來的。他們對二次元的了解與熱愛并不遜于今天的年輕人,如今的綜藝梗,卻是只有“巨人”沒有“EVA”了。這一切當然與創作者有關。大部分綜藝制作團隊的核心角色正是這些70后、80后的“中年人”,但似乎想象其他年齡群體容易,想象自己卻很困難。尤其大家會將中年不由自主與父母那代人對標,卻忘了“中年人”其實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同齡人。情懷,對于任何一個代際都是“殺器”,對中年群體也是如此。《王牌對王牌》系列搞回憶殺次數多到令人詬病,但節目組卻始終樂此不疲,正是因為回憶殺對收視一直具有正向刺激效果。不過倒也不必可著“童年電視劇”這一只羊薅,從“偶像”出發沒準有更大想象空間。韓國人在這方面玩得可謂爐火純青。2013年播出的《20世紀美少年》將第一代偶像男團組合成員聚在一起,討論過去與現在的生活。該節目第一季播出時收視率呈碾壓之勢,并乘勝追擊推出第二季,直到受成員賭馬丑聞影響而停播。國民韓綜《無限挑戰》則通過《六六歌》等特輯,推動初世代偶像團體重聚,一方面賺足了收視,另一方面也促成了部分初代愛豆團體重組。當年的少女如今變成姨母,但狂熱勁及花錢力度卻不亞于當年,而且帶著神秘感的初代愛豆對于Z世代年輕觀眾也有強吸引力。從國綜市場來看,《浪姐》與《樂夏》算是打情懷牌最成功的兩檔“中年綜藝”。選秀對于70及80群體本就不陌生,《超級女聲》播出時投票主力軍就是他們。微博大數據顯示,2020年綜藝代際排名榜單中,《浪姐》在70后及80后兩大群體中均位于榜首。《樂夏》更不用說,2019年的黑馬爆款,還為滾圈帶來了復興。二次元題材其實也是個很好的收割中年群體的抓手,要知道無論是漫展還是手辦預定、競拍,70后、80后都是不容小覷的金主。遺憾的是,如今市面上的二次元節目,更多還是在討好年輕人,且對于二次元文化的討論并不深入。在這批初代老二次元來看,這類節目更像是批皮,吸引力不大。在硬糖君看來,針對70后、80后群體的綜藝,或許應該更多去反映他們年少時的生活,而非一味婆婆媽媽、全是當下的瑣碎。55后及60后雖然屬于被動收看節目,但這兩類人群對于短視頻平臺的沉迷或許也能給創作者一些啟示。硬糖君在周圍親戚朋友中做了一份樣本約為30人的抽樣調查,約有半數人表示已經不再看電視節目,而轉投短視頻平臺的環抱。放棄電視節目的原因,除了老生常談的時長勸退問題,短視頻平臺提供的爽點、笑點確實更加密集。另外,在交流中不少55后及60后表示,短視頻平臺上的內容更真實聚焦于日常生活,且創作者多為普通人,讓人更容易共情。換言之,經歷過“打破一切偶像崇拜”時代的55后與60后們,對中老年明星出演并不感冒,讓年輕人破防的煽情內容,于他們而言也有些過于矯情。這一點從《你好,李煥英》上映后,年輕人對該片熱烈追捧,而55歲以上人群卻認為“這有什么值得哭的,不是很普通的事嗎”便能窺視一二。當然,綜藝節目討好年輕人是因為Z世代們樂于發聲,甘為節目做自來水。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Z世代也是最容易被激怒倒戈,甚至怒寫舉報信的一群人。相比之下,默默打錢、不愛發言的中年群體,不是也很值得來討好一下嗎?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
作者: 毛麗娜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ivhIRRV7FPYFuBUVr6q4jQ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