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觀眾,如何解讀電影中的性別密碼?如何體會觀看的快感?如何看待電影中的人物?最近《你好,李煥英》的票房成績,令大家瞠目結舌,回顧近些年女導演票房過億的作品,的確鳳毛麟角,但也還是有,比如趙薇的《致青春》。自從2017年以來,各大影展增加了女性選片人的人數,開始重視入圍女導演作品的比例,這不是一種“照顧”,而是一個遲來的關乎“平衡”的努力。
BBC記者采訪紀錄片導演魏時煜老師時,她談到最初感受到女性導演常常被遺忘時,希望把研究重點轉向女導演時,她的院系主任曾經替她擔憂,這個研究到底有多少前景?十年之后,女導演研究、女性電影研究,已經成為電影研究的前沿。魏老師說:“這個研究不是關乎‘主義’,而是希望年輕一輩的觀眾,能夠有平衡的選擇。魏時煜《古巴花旦》哈瓦那工作照
衛禹蘭老師談到,她在講授“大眾傳媒中的性別”一課時,比較其他課往往引起更多的爭議和討論,而在爭論之中,很少有同學能夠站在對方的性別立場上思考。這就是性別的“界限”,如同種族、如同文化,交流和跨越都不那么容易。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媒體,角色示范的力量十分強大,如果創作者和觀看者都僅僅從個人道德立場出發,很難達到有效的對話。兩位老師曾經共同研究早期女性導演的境遇,探索電影還處于新興媒體的時代,女性創作者所獲得的機會和做出的成績。在追溯“女性電影”(中國電影史家曾稱為“婦女題材電影”)作為類型片的發展過程中,她們也同時關注男性導演的佳作,比如費穆的《小城之春》、關錦鵬的《阮玲玉》等女性電影經典。
我們當然注意到,一百年后的今天,女性導演的境遇似乎終于開始改善。女導演終于獲得奧斯卡獎,《小婦人》終于有了女導演的版本,漫威和 DC 大片也有女導演排隊加盟。我們的微電影和短片平臺,也有了不同代女導演主導的《聽見她說》系列。口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因為這不僅是身處網絡時代的我們所需要的品質,也是我們每個人擁有幸福的關鍵。兩位老師將在這次課上和我們共讀的三十六部電影,都包含十分有趣的性別表達。(影片包含但不限于《燃燒女子的畫像》、《無依之地》、《金陵十三釵》、《指匠情挑》、《小姐》等)我們這次邀請的魏時煜老師,是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電影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教授,但她也是紀錄片導演,香港導演會會員,做過劇本醫生。魏老師的著作包括《東西方電影》、《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與羅卡合著)、《女性電影:對話中日女導演》(與楊遠嬰合著),紀錄長片作品《金門銀光夢》和《古巴花旦》均入選上海、香港、北京國際電影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浪影來源/后浪電影(ID:pmovie_sheyingshi)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hK9qBaFqJnxdepjcRWENNw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