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軍教授,原北京電影學院院長,著名電影教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在國內多所大學就《中國電影》、《中國電影文化產業》、《電影創作及理論》等題目的講學,在美國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大學和電影機構及香港、臺灣地區的大學講授過《中國電影教育》、《中國電影創作》、《中國電影“第五代”創作及其歷史意義》、《“第五代”電影》講座。在電影學院擔任校長和開設的課程有:《攝影造型基礎》、《電影畫面》、《影片分析》、《電影攝影藝術》、《電視攝錄像技巧》。
在一部電影制作中,攝影師與導演永遠不會打平手
攝影作為電影創作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部門,如何跟導演去合作,在整個創作中,攝影師對未來影像的把握,如何更務實,更有效果展現導演的創作意圖。是攝影師在整部影片制作中的主要功力的體現。
前言:導演如何挑選攝影師
導演挑攝影師通常有三種渠道:
一 口口相傳的介紹
通過朋友間的推薦與介紹,然后導演再看到你的片子,覺得你的創作的風格跟他所想要的比較契合,這樣選定了攝影師。
二 口碑風評
有時候,導演通過一些感興趣的作品了解到了作為攝影師的你,再通過業內朋友了解一下你的性格和口碑。更為重要的是,他不需要了解你的技術水平,因為看了你以前拍的片子,他就知道你的技術水平在一個什么樣的一個量級上;
之后他通過和你見面,借以了解作為攝影師的你對未來在合作當中拍攝的一些東西的構想;在初次接觸后,在你看完了劇本以后,關于影片的影像和造型,導演會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建議,如果你,給出的想法很務實,跟他相契合,那就非常有可能選你與他進行合作。
三 制片公司推薦
有時候,投資方,或者是制片人,或者是出品人,跟某位攝影師曾經有過很多的合作,然后他們跟導演強烈的建議這個攝影師來完成這部片子。
關于電影拍攝中,攝影師與導演配合要注意的“三個提升”
一 技術的提升,要讓自己日臻“爐火純青”
請各位攝影師同學要特別注意:在影片拍攝中“攝影”跟“導演”沒有打平手的。
沒有說一部戲拍攝完畢,攝影也還不錯,導演也還不錯,倆者誰都沒有特別好的風格和特別好的表現,這個是不存在的。作為攝影,不是在影像或藝術上幫助導演,就是在影像和藝術上或是在技術上給導演排雷解困。
所以呢,作為攝影師,你的技術上一定要爐火純青,就是我們在所有拍攝當中,對于技術方面的控制,技術方面的嫻熟以及技術方面的掌握一定要非常的細致,不管你是跟你的老師學出來的,還是說你通過一些專業院校的攝影專業學出來的,最終是騾子是馬,都要牽出來遛遛,因為導演在很多地方用通過他的方法來考核我們。
舉例說一個常見又很重要的問題:不知道各位攝影師同學,你們現在用攝影機感光度定的多少?這是一個非常老生常談的問題,我到一些拍攝現場,當問到攝影師這個問題時,經常看有些攝影師連想都不想說:800呀。我說你是看說明書的800,還是說聽到專業講座說的800呢?
現在,北京電影學院的很多學生在用RED或者ARRI或者SONY等其他系列的機器的時候,他們都不把感光度定那么高。感光度定那么高,特別是在燈光的情況下,會對影像的暗部層次有很大的威脅,當你的暗部層次曝光不足,當你的暗部的反差不夠,當你的光孔開的過于大,那么對影像的暗部層次有很大的損失。這時,我們在整體上,在感光度的定奪上,在技術上已經先輸了。
所以我在給北京電影學院的攝影系的學生講課的時候,我說你這感光度確定在外景當中好辦:外景的感光度,你可以通過加灰片的方式把感光度降下來,不要用到那么高;但是在內景的情況下,我覺得你干脆就把感光度降下來,然后用提高照明,用燈光的方式,使得我們的影像的銳度和解像力能夠比較好。
所以呢,電影學院的學生在整個的教學過程當中,摸索一套方案,大概是800降2/3檔,即用到500或者是640左右,效果會比較好,這樣對我們整個的影像的質量控制是比較好。
二 常識認知的提升
我了解了很多攝影師在拍攝過程當中呢,不做感光度實驗。
大家都知道,作為專業攝影師,在膠片時代是要做感光度實驗。然后感光度實驗,在這種情況下呢,對你用的攝影機,對你用的濾色鏡,對你用的鏡頭,對你用的電池都有非常好的一個了解。
所以我們利用感光度實驗,按照攝影專業技術的標準做一個,從曝光不足到曝光過度的拍攝。使得我們了解我們實際的攝影機,實際的鏡頭,實際曝光表和控制能夠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
我們通過感光度實驗,能夠得到一個從曝光不足到曝光過度的一個數值結論。之后,我們利用這些數據跟后期的調光調色,與后期攝影師有一個溝通,看到我們這些曝光不足和曝光過度的影像,如果按照最佳畫面效果進行調整完了以后會是什么樣。
現在,電影攝影已經進入到數字技術的時代,由于膠片和洗印的消亡,很多攝影師不再做感光度實驗,但是我要求我們電影學院的學生要做這個感光度實驗,一方面是仍然建立一套膠片系統的曝光系統的曲線標志,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感光度實驗,能夠真正了解到畫面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的一系列的變化。
我們也可以分析它的反差,分析它的密度,分析它的光比,分析它的色彩,還原分析在影像非正常曝光情況下,他的影像能夠出現一個什么樣的效果,這個可能是我們作為專業的攝影師,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建議各位攝影師同學還要做一個實驗,當你這個實驗做完以后,你就全明白了,你就知道他和曝光表的關系和后期調光調色的關系,就知道我每開半檔光孔或1/3檔光孔,在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的情況下會得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你做了這個感光度實驗以后,在實際的拍攝當中,你會非常有底氣的知道在燈光和自然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你能得到一個什么樣的畫面效果,有很多同學都沒有做過,所以她就不知道曝光不足究竟會是什么樣,曝光過度會是什么樣。所以我建議聽課的各位同學,在有條件的情況,對不同的攝影機和不同的鏡頭都要做一個感光度試驗,這樣使得你對RED或者ARRI或者SONY,或者是其他類型的機器都有一個通盤的了解,特別是對多種機器的技術控制過程當中,他所得到的影像效果是不一樣的。
三:攝影師在技術上如何幫助導演。
我們知道導演拍戲是分場的,每一場戲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我們有外景,有實景,有棚景,還有合成景。在拍攝的時候,可能會拍日景,拍黃昏,拍清晨拍夜景,拍夜景里邊兒還會拍有光源夜景和無光源的夜景,還會拍到一些白天拍夜景,等多種情況。所以呢,我就覺得攝影師你如何在技術上能夠完全達到導演對場景的氣氛的要求,使得他在氣氛要求或影調方面沒有后顧之憂,甚至你做的比他還好,他就是完全在前幾次的場景拍攝當中就會對攝影組建立非常良好的一個信任。
所以在這樣呢,我覺得我們怎么樣苦練,苦練自己。我們攝影有一句行話就是:你在技術上如果不是爐火純青,那么你在藝術上就不可能登峰造極,如果你在技術上沒有特別大的把握,那么你在藝術創作上可能就跟導演沒有辦法去抗衡,甚至幫助導演來完成影像的設計和實踐。
所以,建議各位攝影同學,一定要在技術上要高度的重視,你如果在技術上不能走的更扎實,你在藝術上也不會走的更遠,你根本無力去跟導演去抗衡,當你解決了技術問題,解決了光效問題,解決了曝光問題,解決了影調問題,解決了色彩問題以后,那你在鏡頭的調度,然后畫面的構成,拍攝的角度,焦距的運用,甚至你們在整個兒的攝影機的調度和蒙太奇長鏡頭的銜接上,你會有很多很多想法。
那時,導演可能就完全的把拍攝的主動權交給你,甚至你可能帶領B組,你就作為B組的執行導演。那么這對我們來說,因為你只有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才能增加或驗證我們攝影創作的技術或藝術的技巧的程度,也只有在這個過程當中才能夠理解導演干活當中它的核心的東西是什么,它的核心東西是畫面,是鏡頭,是影調,是色彩,色彩由美術來管,那么影調,鏡頭,畫面的調度都完全要靠攝影。所以在這個當中,攝影師要想辦法去解決自己的技術和藝術技巧的問題。
關于攝影師自身“藝術”與“技術”修養的提升
關于攝影師對自身技術和藝術技巧提升,這個話題曾經多次講到過。
一個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多去拉一些自己喜歡的片子,看一些奧斯卡攝影當中獲獎的片子,你可以完全的,逐段的,逐個鏡頭的看這些鏡頭的拍攝和構成。注意!我們看的是結果,我們要從影像的結果和鏡頭的效果反推他的攝影方法,然后舉一反三就可以找到我們拍攝的東西。
電影攝影師的最大的魅力和信任度在哪里?
在于導演說得出的東西我們完全可以給他實現,甚至我們可以有三套方法來實現。
有三種方法供導演選擇,我覺得在創作上導演就會更加游刃有余,覺得你這個攝影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表達者和領會者,你也就有比較大的話語權和決定的一些東西。可能我覺得這些東西是我們自己在實踐的拍攝中和理論的學習當中要不斷的去總結,更主要的是如果我們在現在已經學習完了,在積累經驗的過程當中,我覺得可能更多的是要看片子,看影像效果比較好的片子,通過看片子來奠定自己的這些專業技能。
在線答疑精選:
攝影師是應該具備導演思維的,但是又是與導演實際工作有很多不同,請問攝影師應具備什么樣的導演思維?
這個問題實質是導演的思維和想法。他是要落實劇本的具體的分解,比如誰來演什么服裝,每個場景,這個場景距離我們的駐地有多遠,這個場景可控不可控,需要花多大的精力,然后表現出來以后,日景,夜景,黃昏怎么去排列,他是要具體的解釋導演的這些承載造型的一個空間。
那么攝影師是干什么的?
攝影是要把導演的東西實現成為實實在在可以看見的東西,那么攝影的很多做法就是,比如說機位在哪?是高一點兒的俯拍?還是低一點兒的仰拍。用什么樣的光,光在哪里,多大的光比多大的反差,對這些色彩怎么控制,對這些光線,氣氛怎么表達,這都是攝影的一些東西。
其實攝影的這些東西你實際上是在完成導演的造型,導演要想他的這個演員的這一段表演和他的這些想法,你要用幾個機位去拍,怎么拍景,景別的問題是導演管,那么我們在導演提出了景別要求以后,你就得解決構圖問題,用什么樣的鏡頭,畫面,什么樣的試點來表達這個東西。
所以我們說具有導演思維,實際上就是要有具體的,能完成畫面表現的思維,所有的導演東西,當他看到了你給他設計的或表現出來的畫面,他說:這就是我想要的!你可以用語言來形容,你說我給你拍哪部片子的,哪一場戲的什么效果,甚至我們可以拿手機拿iPad,把這些片子的截圖給他看,他說,對,這就是我要的東西,那我們就好辦了。因為我們也研究了,我們在看了劇本,研究的非常細,所以你在實現這個東西的時候,你也是手拿把掐的就很能自如,然后你再把你這種信信念和信心交告訴導演,導演說這就是我要的,然后你再把它做出來,比他想的還要好,你就贏了。
所以不要過多的去想迎合誰,你只要按照你的技術規范和藝術標準去做,我覺得我們攝影一般都能夠達到導演的這種要求。
當然攝影上有一種東西我覺得是最難辦的,很多攝影呢,在大學畢業或者專業學習或專業創作一段時間以后呢,就缺了這點東西,第一要不斷的看片子,特別是近十年的在五大電影節,A類電影節獲獎了一些片子,他的影像風格發他的鏡頭感覺我們要學會,比如說《速度與激情》它的運動拍攝我們要學,《無間道》他的影調構成要學,包括我們現在要看這個其他的文藝類片子,也要看到他的場景當中是如何建構和設計的,怎么樣有溫馨,怎么樣有歡樂,怎么樣有渲染,怎么樣有氣氛,我們要反過來去研究。
看一些電影攝影師雜志,看國內的一些雜志,看一些導演的采訪,這樣你可以知道他是怎么拍的,我們要學習這些東西,再有一個呢,我覺得我們攝影師要注意啊,就是經常要拿一個單反去拍東西,去拍風景,拍光效,拍人物,拍靜物,拍建筑,拍風光,拍鳥類,也拍很多很多東西,使你業精于勤,然后經常在拍東西,老有鏡頭的感和畫面的感覺,使得你對鏡頭的構成和完成不陌生;
要多拍人物練習,要學會拍單個人,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和群體的人,然后再學會光線,使得你的相機不離手,畫面就是始終在營造著,長時間鍛煉后,你就有非常強的表現能力和構圖能力,導演覺得不行,馬上可以再給他換一種,總有一種你的理解和你的方法對導演是有用的,所以這是我們要強迫自己去做的一些訓練。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當你用鏡頭去表現社會生活的時候,你就會形成強烈的構圖意識和鏡頭的表現意識,而且我們要學習表演的方法,要學會觀察,看人家拍的照片為什么拍的好看,人家的不同焦距的鏡頭拍攝出來的畫面的透視是什么樣的一種感覺。所以我們不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怎么迎合導演,也不要過多的放在怎么解構導演的一些意圖,你只要按照你自己的方法,按照你欣賞一些其他電影的一些方法你就去做就絕對沒有問題,我相信攝影師的技術或藝術的構成還是有底蘊的。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學院君 來源/影視工業網(ID:iloveCineHello)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GJ9Boc59WwwZ-fpZMSTepg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news/8713.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