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都會有一批全新而大膽的電影登上銀幕。它們用獨特的目光、與眾不同的方式呈現故事和人物,捕捉著時代的風貌,改變著人們的討論,并為整個電影工業標繪出一道前進的新航線。
《亂世佳人》
《2001太空漫游》
《七宗罪》
電影的視覺力量——跟其他方面的力量一起——不僅僅激發了專業電影人,也激發了普通觀眾之間的對話。許多人都被他們在銀幕上的所見深深震撼,他們也許就此大開眼界——原來精心制造的影像,是如此將一個故事升華為意義豐滿的情感體驗的。
《美國電影攝影師》是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每月出版的雜志,它關注電影攝影的技術與藝術方面,文章內容囊括電影人采訪、技術教程指南、器材及技術討論以及影史回顧等。
如果你對《美國電影攝影師》并不那么熟悉,也沒有聽過“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的大名,那么在你漫長的觀影生涯中,一定有那么一個瞬間,你的頭腦里會冒出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么多電影字幕里,攝影師的名字后總是會出現“A.S.C.”這樣的字樣?
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簡稱A.S.C.)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電影攝影師協會,1919年創辦于好萊塢,其成員均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電影攝影師。《美國電影攝影師》作為其官方雜志,自1920年以來就以簡報形式開始出版,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權威的電影攝影雜志。
第一期《美國電影攝影師》
在邁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之際,《美國電影攝影師》對2010年以來的美國電影進行了回顧。在過去十年里,《美國電影攝影師》忠實紀錄下了這些杰出的電影攝影作品,正是它們不斷挑戰、提升著電影工業的藝術水準。
《阿凡達》
隨著《美國電影攝影師》2010年1月刊的面世,本期的封面故事——詹姆斯·卡梅隆的3D科幻奇觀大片《阿凡達》(發行于2009年下半年),就完美反映了這種變革。在目所能及的技術優勢、創意優勢的慷慨投入下,影片講述了一個關于反抗與浪漫的非凡故事,某種程度上又因摩洛·斐歐拉(Mauro Fiore, ASC)在攝影上注入的現實感,而令人感到信服。
科幻大片《阿凡達》中的殘疾士兵(薩姆?沃辛頓 飾)沉思著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盡管充滿富有張力的構圖、鮮活亮麗的色彩和“生物性發光”構成的氛圍光,名為“潘多拉”的外星球世界仍然令人感到似曾相識,且值得探索。它成為觀眾們一遍遍重返的目的地,幾乎與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1997年12月)不相上下。
《阿凡達》得以提供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某種程度上是得益于卡梅隆和萬斯·培斯(Vince Pace,ASC)共同設計、制造的先進3D數字立體攝影機套件。這套設備可以對復雜的雙眼間會聚的動力學進行強有力的控制,而這正是立體影像系統得以模擬深度的基礎。
“這需要大量的實驗,并要求我重新去理解自己處理構圖和燈光的方式,”斐歐拉告訴《美國電影攝影師》,“有時這會讓人很痛苦,但如果你要探索新技術、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卡梅隆就是你最好的搭檔。”
斐歐拉接受他的奧斯卡獎杯
三個月后,斐歐拉憑借他在《阿凡達》中的工作贏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并獲得了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獎的提名;而這個時候,這部電影已經成為了史詩敘事的最新基準。它在商業上的成功同樣也向大家展示,當被運用在對的故事上時3D會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工具,而這種形式也因此獲得了復興,被《創:戰紀》《加勒比海盜4:驚濤怪浪》《雨果》《魔境仙蹤》《火星救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雙子殺手》等影片所采用。
《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2013年11月)是一場扣人心弦的外太空冒險,這部影片由阿方索·卡隆導演、他的長期搭檔艾曼努爾·盧貝茲基(Emmanuel Lubezki, ASC, AMC)攝影,它為我們獻上了另一場精彩的技術大秀。
該片充滿了出自提姆·韋伯(Tim Webber)之手的超真實視覺特效,其驚人的視覺影像,特別是看上去幾乎不可能完成的鏡頭,使影片的電影感得以凸顯。這一思路與影片情節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一名孤獨的宇航員在低軌道的巨大災難中艱難求生。
阿方索·卡隆與艾曼努爾·盧貝茲基(ASC, AMC)
卡隆和盧貝茲基延續了此前影片中蜿蜒迂回的拍攝風格,努力“將觀眾帶入到那些時間漫長且充滿彈性的鏡頭之中,”盧貝茲基告訴《美國電影攝影師》,“很多鏡頭我們都想要讓它們看上去充滿彈性——比如,讓一個鏡頭從非常廣的視角開始,之后變得非常近,然后再回復為一個非常廣的鏡頭。”
盧貝茲基相信長鏡頭(西班牙語為“plano sequencia”)能夠以一種超乎尋常的方式將觀眾帶入到電影之中。“長鏡頭是沉浸性的。對于我來說,它更真實、更親密也更即時。剪輯越少,你和人物在一起的時間越長,就像你在真實的時間中感受著他們正在經歷的一切。這是阿方索和我在拍《你媽媽也一樣》和《人類之子》的時候發現的。”
《你媽媽也一樣》
《人類之子》
提姆·韋伯(Tim Webber)是位于倫敦的視效團隊Framestore的領頭人,他說服了卡隆,他所追求的那種“零重力”的長鏡頭需要在虛擬制作中完成,這意味著演員們的臉往往會是CG中唯一的實拍部分。“我們需要一臺虛擬攝影機所擁有的自由度,”韋伯說,“所以我們先制造一個虛擬的世界,然后再解決怎樣把人類的表演放到那個世界中去的問題。”
盧貝茲基在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獎的紅毯上
盧貝茲基在銀幕上完成的戲法讓《地心引力》不僅獲得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還贏得了7座奧斯卡獎杯——卡隆、盧貝茲基和韋伯都獲得了奧斯卡——同時更提升了觀眾未來的期待。正是因此,這十年以來的動作電影——如《哥斯拉》《明日邊緣》《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攻殼機動隊》《碟中諜6:全面瓦解》——都致力于追求類似的動感、緊迫感和視覺技巧。
另一部可以算得上是這個十年以來最受期待的動作電影之一的《007:無暇赴死》,雖然同其他眾多影片一樣,因新冠疫情的影響而延遲了發行計劃,2020年4月刊的《美國電影攝影師》仍然對它進行了詳盡報道。
《八惡人》
盡管前沿的電影持續給我們帶來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選擇和新機會,昆汀·塔倫蒂諾卻希望在他殘酷的群戲西部片《八惡人》(2015年12月)中尋求一些不同的東西。他與攝影師羅伯特·理查森(Robert Richardson, ASC)將傳統的模擬信號技術運用到這個關于痛苦與復仇的故事當中:潘納維申超70毫米攝影機,加上60年代以來就未曾被用于劇情長片拍攝的65mm膠片。
“我以為我可以用能夠在影院里進行膠片放映的格式來拍攝,”塔倫蒂諾告訴《美國電影攝影師》,“如果制片廠愿意花這個錢用65mm來拍攝,他們肯定希望能夠大賺一筆。所以我想我們搞一個大型的巡回演出,看看效果如何。也許我們可以表現一下,65mm并不是一個注定帶來失敗的因素。最讓人激動的是,我們可能很意外地碰上了一個非常棒的點子:拯救膠片(針對影院放映來說)。”
昆汀·塔倫蒂諾和羅伯特·理查森(ASC)在《八惡人》的片場
這是一個高尚的目標,它將為影迷和電影人帶來許多益處——但首先,理查森必須要調查清楚,潘納維申超70毫米攝影機是否可以勝任這次拍攝。經過詳盡的調查和測試,他們向潘納維申訂制了光學元件,并與柯達和FotoKem(僅存的幾家膠片處理機構之一)確認了膠片庫存和沖印服務沒有問題,之后團隊開始愛上了這種格式。
“對于單個房間的拍攝來說非常棒,因為你能夠真正地利用好舞臺空間,讓它成為你的套路,創造一種完全的親密感,”塔倫蒂諾解釋道,“如果你有8到9個人物全都困在一個房間里,而我正在看前景中的人,那正是主要情節發生的地方,但我同時也能看到后景里的其他人。我總是能密切關注所有的角色,幾乎像戲劇的布局一般。”
而為了電影在影院的放映,波士頓的光與聲(Light& Sound)改造了100家美國影院,讓它們能夠放映70mm膠片,而最后一步則是安裝上由施耐德光學(SchneiderOptics)提供的訂制放映鏡頭——這為本次真正的團隊合作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這部電影因此得以完全釋放潛能,驚艷觀眾。
《敦刻爾克》
同樣,克里斯托弗·諾蘭在他的二戰劇情片《敦刻爾克》(2017年8月)中尋求的,也是一種沉浸式的、屬于大銀幕的呈現形式。繼二人在燒腦太空歷險電影《星際穿越》(2014年12月)的合作之后,諾蘭與霍伊特·范·霍特馬(Hoyte van Hoytema,ASC,FSF,NSC)在《敦刻爾克》中再次搭檔。
影片前期制作過程中,與諾蘭的長期合作伙伴、制片人艾瑪·托馬斯一起,三人在ASC Clubhouse進行了一次展示,闡述了他們使用65毫米膠片進行拍攝的宏偉計劃(使用Imax和Panaflex System 65攝影機),這是現有的最高分辨率的拍攝格式。幾十名ASC成員參加了這次活動,其中包括已經經過了完整的光化學處理的片段,并圖示了影片在35mm、70mm和Imax的放映中的預期效果。
簡而言之,電影制作人試圖突破技術極限,提供極具歷史準確性的體驗,運用他們認為最適合的工具,講述一個關于幸存與勇敢的、充滿戲劇性的故事。諾蘭的目標是“讓觀眾主觀地進入這種情況……讓他們覺得自己在敦刻爾克海灘上奔跑,在噴火駕駛艙里或航行在英吉利海峽的游艇上斗狗。”
《敦刻爾克》拍攝現場,霍伊特·范·霍特馬扛著Imax攝影機
電影制片人的同仁注意到了這一點,《敦刻爾克》獲得了ASC獎和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提名,此外還有許多其他榮譽。該片也是全球票房大熱門,證明諾蘭的策略引發了尋求新體驗的當下觀眾們的共鳴。通過將電影介質推向極限,《敦刻爾克》重新證明了膠片格式的生命力,這項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技術仍然是制作和放映的重要選擇。
《銀翼殺手2049》
2010年,為了拍攝未來主義驚悚片《時間規劃局》(2011年11月),這個十年來最著名的電影攝影師之一,羅杰·迪金斯(ASC,BSC),從膠片攝影轉向了數字攝影。“在用ARRI Alexa做了一系列相當全面的測試后,我認為這是實現我們想要的效果的正確方法,”他告訴《美國電影攝影師》。最初,他“對使用數字攝影機有點緊張”,他發現Alexa是“一個非常簡單易懂的、基于膠片的系統——它感覺就像一個膠片攝影機。數字拍攝的好處是你可以在片場看到結果,這讓你晚上更容易入睡。”
《銀翼殺手2049》
“這一刻的到來醞釀了很久,真的,但是在Alexa上,我認為數字終于在質量上超過了膠片,”迪金斯繼續說,“什么是質量?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對我來說,Alexa在色調范圍、色彩空間和緯度上都超過了膠片。這并不是說我就不喜歡膠片了——我喜歡。我喜歡它的質感和顆粒感,但就速度、分辨率和清晰度而言,毋庸置疑Alexa能夠生成更好的影像。”
迪金斯的觀點立即成為了新聞,引發大量激情洋溢的文章、帖子和評論對他的觀點進行辯論。
他隨后的電影《007:大破天幕殺機》(2012年12月)成為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的007系列電影——這是迪金斯第10次獲得奧斯卡提名,也是他第三次獲得ASC獎。
《007:大破天幕殺機》
公眾并不經常關注奧斯卡的電影攝影類別,但履歷優秀卻沒有任何得獎紀錄的迪金斯,卻成功引發了大眾的討論。在憑借《囚犯》(2013)、《堅不可摧》(2015)和《邊境殺手》(2015) 連續獲得奧斯卡提名后,他最終憑借他的第14次提名,《銀翼殺手2049》(2017),獲得了奧斯卡大獎。
這部影片也令他獲得了ASC獎。這部經典科幻片的續集由他的長期合作伙伴丹尼斯·維倫紐瓦(Denis Villeneuve)執導,對雷德利·斯科特在其1982年的原作中描繪的反烏托邦世界進行了擴展,令人心醉神迷。原作由喬丹·克羅嫩韋思(ASC)拍攝。
丹尼斯·維倫紐瓦和羅杰·迪金斯在《銀翼殺手2049》的拍攝現場
迪金斯在薩姆·門德斯的一戰劇情片《1917》(2020年1月)中的表現,讓似乎仍陶醉在《銀翼殺手2049》中的觀眾們進一步被驚艷到了。這是一次“講故事的奇跡”,以一個看似完整的鏡頭在真實時間里進行故事的講述(這是通過專業的策劃、精準的攝影和出色的視覺特效完成的)。
然而,盡管迪金斯的作品被許多人稱贊為獲得了超乎尋常的技術上的成功,他本人對他工作的這一方面并沒有那樣看重。正如他曾經向《美國電影攝影師》解釋的那樣,“某種程度上來說你確實是一名技術人員;你需要具備一些關于硬件和它的性能的知識,但當涉及到真正技術性的東西時,你總能找到比你更了解它的人。那不是我的強項,也不是人們雇我的原因。”
《銀翼殺手2049》
“電影攝影師是因為他們的眼睛而被雇傭,是因為他們作為故事的視覺講述者的藝術能力,以及他們如何調動現場。無論是用膠片還是數字拍攝,我的工作都是一樣的:用攝影機盡我所能地講述故事。”
電視劇大爆炸
隨著眾多有線頻道和流媒體服務平臺為吸引觀眾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攝影師》也有幸記錄下了這十年以來電視所經歷的“白金時代”,其中不少是直接從拍攝現場進行的詳細報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Isa 來源/電影攝影師(ID:pmovie_sheyingshi)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KXxHl5F-LmMFMF_FV0nrkQ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news/8620.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