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時任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的董事長韓三平就表示:中國電影的未來和希望,要寄托在富有創作激情和創新精神的青年人身上。
13年后,培養新生力量愈發成為行業共識,但如何在高度市場化下發掘青年導演,并賦予其自由創作、積極創新的土壤,始終是困擾電影行業的難題。哪怕培養計劃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也只停留在了「授人以魚」的階段。
所以,伴隨青年導演自身教育背景與創作經驗的提高,他們和培養計劃的關系,已經從「被挑選」,變為了戀愛似的「雙向選擇」。而他們能否對培養計劃「暗生情愫」,是否充分理解自己和作品,能否有創作的自由,無疑是最有決定性的參考元素。
簡言之,培養計劃要找到有天賦的青年導演并全力扶持,青年導演也要找到懂自己、懂藝術的培養計劃。雙方真的就像談戀愛,而且是最情投意合,又相愛相殺的那種。
只是對象不好找,對青年導演而言,心儀的培養計劃也是可遇不可求。不過,導演幫最近接觸到幾位青年導演,他們和背后的培養計劃倒是既「干柴烈火」,又「相濡以沫」。
帶著好奇和八卦的心情,我們決定采訪幾位才華橫溢的青年導演與這個懂導演的培養計劃。中國電影想要成就更好的未來,二者缺一不可。
他們,是中國電影的未來
過往,一位科班出身的導演苗子想要親執導筒,起碼要經過十幾年的磨礪。好處是在劇組長期的學習和沉淀,導演對電影制作的各個環節了解頗深,執導時也能更順暢的調動各方資源。但“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導演創作生命力較為旺盛的十幾年,如果無法通過實踐來提升能力,無論對導演本人還是電影行業,都是不小的損失。
因此,在培養計劃出現并逐步成熟后,近幾年青年導演在起步階段也會尋找契合自己的培養計劃,爭取盡早孵化出首部長片作品。
潘敏世、宋新棋、源根、童畫四位中國電影的新生力量,便在這一關鍵節點收到了騰訊影業「騰訊影業青年導演培養計劃」(簡稱「計劃」)的邀請。
「青年導演培養計劃」發布現場合影
作為覆蓋創制、宣發、IP版權、IP授權等環節的互聯網頭部電影公司,成立于2015年的騰訊影業,現已參與38部電影的出品和發行,全球累計票房超550億人民幣。加上影業在行業內已經有了品牌和資源的積累,所以收到邀請后,四位導演便第一時間發出了自己的簡介和短片作品。
不過雖然態度上積極響應,但四位青年導演還是有自己的疑慮。一方面,騰訊影業的名號勢必會吸引大量青年導演報名,自己能否成功入選要畫個問號;另一方面,「計劃」的專業度和給予導演的創作自由度,也將決定他們的選擇。
好在,從面試階段開始,四位導演的問題逐一得到了答案。
首先是能否入選的問題,據童畫回憶,從去年6月接洽開始,大家都經過了多輪面試,在300余位報名的青年導演中,他和潘敏世、宋新棋、根源脫穎而出,成為了「計劃」的第一期成員。
其次是創作的問題,參與過HBO導演培養計劃,同時與迪士尼等美國大廠合作過的源根表示:“騰訊內容團隊的專業度相比美國的培養計劃毫不遜色,交流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他們對講好故事充滿熱情,讓我特別感動。”
專業度有保障,團隊對導演的尊重同樣令四位印象深刻,尤其是進入劇本創作階段,騰訊的團隊與「計劃」的藝術總監韓三平老師,都站在內容角度給導演提出了建議。同時宋新棋說,整個過程沒有一個人對他的創作進行約束和干擾,超高的創作自由度,對青年導演的培養計劃而言,最難能可貴。
最終,在百里挑一的青年導演與懂電影、懂藝術的「計劃」雙向加持下,既能展現導演特質,又兼具騰訊影業豐富生活、感動人性、溫暖人心態度的項目應運而生。
其中,由潘敏世執導,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項目《撲克》(暫名),聚焦在已長大并擁有「二次」人生的被拐者群體;將由宋新棋執導的《瞧一橋》(暫名),則是根據陳紫蓮小說《狗夫200天》改編,同樣關照現實,講述“跨年齡”的兩代人之間一段撫慰孤獨、溫暖治愈的旅程。
童畫的籌備作品將聚焦展現當代女性生活、工作中的困境和成長;源根的劇本則為原創,《寂然無聲》(暫名)以盲人足球運動員為抓手,通過盲人尋找自我的過程,希望為這一群體摘掉身上的「標簽」。
四位導演、四種題材,但都表達了關注社會,傳遞溫暖的「一個初心」。這無疑是青年導演與「計劃」最好的合作結果。
他們,為中國電影締造未來
說到此,在扶持項目層出不窮的當下,騰訊影業發起的「計劃」,為何能真正站在青年導演的立場,幫助其完成項目并快速成長,成了導演幫最大的疑問。
所以在和四位新生力量聊完之后,我們順勢采訪了「計劃」的發起人,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騰訊動漫董事長程武,戰略合作顧問、藝術總監韓三平與該計劃的制片人張猛,項目運營與統籌經理于洋。
「孩子沒娘,說來話長」,當導演幫問到發起「計劃」的初衷時,項目發起人程武回憶,雖然「計劃」在2019年才剛剛起步,但騰訊影業自成立以來,一直都在關注和幫助行業內的青年電影人才:“有「將」來,才能有將來”
所以經過五年的發展,影業通過參與多部電影向制作方學習經驗,實際操作項目時提升內容和人才團隊的水準等途徑練好「內功」之后,借著行業內一批青年導演展露頭角的契機,也終于決心啟動自己的「計劃」。
既然要做,就必須要做到最好。
第一步,程武邀請資深制片人、導演韓三平擔任項目顧問和藝術總監,長期致力于青年導演培養的他和程武一拍即合,二者的合作為項目提供了資源、創作等層面的保障。第二步,騰訊影業聯動新麗傳媒與閱文影視,行業資源與實戰經驗豐富的新麗傳媒,為導演作品提供了內容的專業評估,閱文影視海量的優質IP內容,也全程助力青年導演的項目輸出,共育青年電影人才。
加上影業內部團隊的成熟,「計劃」形成了從孵化、投資、制作到宣發的全產業鏈扶持矩陣。可以說,該「計劃」幾乎集結了騰訊影業、新麗傳媒、閱文影視在影視方面全部可動用的資源,只為最大程度的助力青年導演成長。
如此走心的「計劃」,自然要選出最有天賦的青年導演進行培養,據于洋介紹,騰訊影業挑選導演的標準,遠不止才華一項:“其一肯定是專業能力;其二我們會關注導演的潛力;其三是有沒有自己的夢想并能否長期堅持;其四是人和作品與平臺未來發展方向的契合度。”
于洋的后兩個挑選標準,無形中透漏出一個重要信息,即該培養計劃似乎不是一錘子買賣,在導演漫漫的前路中,「計劃」會始終幫助他們,并與其一同成長。
四位青年導演也透露,在「計劃」之外,他們和騰訊影業還進行了長期合作的簽約,「計劃」想長期培養導演,共振行業決心由此可見一斑。
站在「計劃」的立場,于洋對合同的自由度做出了解釋:“簽約不是綁定,我們更希望通過長期的合作,和導演有情感連接,共同成長。加上如果只是短期合作,往往是透支導演的創作才華,看中一時的得失。所以說大點,我們確實想留下人才,但人才絕不會只為騰訊所用,更要為整個行業所用。”
這樣的決定,似乎將創造三贏的結果。
首先是對「計劃」本身,培養的長期性使其與常規的培養計劃拉開了差距。同時,和一批又一批有天賦、有才華的青年導演長期合作,對影業本身的內容輸出提供了保障。
其次是對入選「計劃」的青年導演而言,一方面體現在「計劃」實操階段,張猛表示:“創作劇本的過程中,無論導演自己寫,還是幫他們找策劃和編劇,「計劃」都有相關資源和資金支持。另外,必須要給導演們更多的耐心和時間,項目其實已經運作一年了,我們始終沒有對外發聲,就是想給導演們更輕松的外部環境與時間去沉淀。”
另一方面體現在「計劃」之后,其實對青年導演而言,拍攝第一部長片只是剛剛起步,想要真正進入電影工業,還需要持續提升能力,并穩定輸出自己的作品。所以騰訊影業、新麗傳媒、閱文影視致力于長期幫助青年導演,無疑為他們打了一陣腎上腺素,有創作的幫助、制作成本的保障與行業內頭部的資源,青年導演的成長之路,自然有了更多可能與更高的上限。
最后是對行業而言,正如韓三平所言,培養青年導演失敗率高,也有財務上的風險,但只有青年導演能茁壯成長,中國電影產業才有更光明的未來。因此,以「騰訊影業青年導演培養計劃」為代表的扶持項目,無疑在為中國電影埋下希望的種子。
結 語
采訪中,「以人為本」是青年導演計劃項目組反復提及的字眼,這種以人為本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作品要以人為本,塑造出好的人物,講好中國人的故事。二是「計劃」的以人為本,畢竟投資青年導演,就是在投資行業的未來。
所以,在青年導演成長的土壤越來越豐沃,以「騰訊影業青年導演培養計劃」為代表的培養計劃越來越重視「人」的作用、重視電影藝術之后,中國電影一定是未來可期。甚至不用到太遙遠的未來,潘敏世、宋新棋、源根、童畫四位導演的項目,就值得您關注和期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老九 來源/導演幫(ID:daoyanbangwx)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fG4NqvDx0wNCe7vRBiz90A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news/7957.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