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豆瓣評分從開局的5.9直接降到了現在的4.9分,負面評價和口碑也迅速影響了國內觀眾的購票選擇,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花木蘭》首周末雖在前兩天以5389萬元、6189萬元票房登頂日冠,但周日環比便下降近40%,輕松被《八佰》反超,中國票房的明顯頹勢注定了《花木蘭》在影院收入方面的折戟。
22年前動畫版《花木蘭》,讓中國這個經典形象和故事享譽全球,如今最會講故事的迪士尼經典IP重啟,為什么不行了呢?
《花木蘭》IP重啟,迪士尼野心勃勃
作為好萊塢影視巨頭,迪士尼經典故事眾多,為何是《花木蘭》?斥資2億美金重啟,迪士尼下如此血本的底氣在哪里呢?
一方面,經典故事和神話IP薄弱的美國好萊塢,取材國外異域故事已成為其主要的內容來源。
就拿“迪士尼公主”商標旗下的11位公主來說,白雪、仙蒂、愛洛、愛麗兒、貝兒、茉莉、寶嘉康蒂、木蘭、蒂安娜、樂佩、梅莉達,其中9位的故事都來自于已有的著名童話故事,并且故事均不屬于美國本土,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來源于德國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小美人魚形象來源于丹麥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可以說,這些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本身就自帶流量,迪士尼用其體系化的影視產業,將這些故事傳播全球,像種子一樣播撒進觀眾的心里,迪士尼也因為這些IP衍生出龐大的商業鏈,賺的缽滿盆滿。
而作為中國的經典故事,《花木蘭》早在1998年就讓迪士尼嘗到了甜頭,迪士尼動畫版《花木蘭》耗資7000萬拿到了3.04億美元的票房,并入圍了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多項提名,拿下了安妮獎10項大獎后,這個勇敢堅毅的東方女孩已成為迪士尼公主系列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獨特面孔,加上這幾年迪士尼真人電影的熱潮,《花木蘭》成為了翻拍的最佳選擇。
此外,對于迪士尼來說,翻拍經典動畫已成為其重要的戰略部署,自2010年《愛麗絲漫游仙境》上映以來,迪士尼十年間改編了14部真人電影,對此迪士尼其實也有其考量。此前,迪士尼影業高層在接受外媒采訪時就曾表示,這一想法是受漫威的啟發——“我們覺得,如果說鋼鐵俠、雷神、美國隊長是漫威的超級英雄,那么愛麗絲、灰姑娘、貝兒就是我們的超級英雄。庫伊拉、梅爾菲森特就是我們的超級惡棍。”由此可見,迪士尼重啟《花木蘭》勢在必行。
另一方面,看中了快速增長的中國電影市場,意欲通過講述中國故事鎖定第二全球票倉。
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92億美元,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114億美元)的第二大電影市場。尤其夢工廠的《功夫熊貓》系列大獲成功,讓迪士尼迫切想要打造屬于自己的“功夫熊貓”電影,《花木蘭》成為是他們切入中國題材的最好契機。
因此,《花木蘭》真人版從策劃一開始就包含了對中國觀眾的考量,從選角開始,迪士尼在經歷了為期一年的搜尋,面試了近1000位試鏡演員之后,最終確認由劉亦菲飾演花木蘭,此外,鞏俐、甄子丹等華人演員加盟。可以說,這是迪士尼電影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大部分主角由華人出演、講述中國傳統故事、全球范圍傳播的真人電影,也是一部迪士尼意欲用中國故事敲開中國大門的重要作品。
然而對于迪士尼作品倍加推崇,尤其對真人改編非常寬容的中國觀眾,這次并不買賬。一貫高水準的迪士尼,這次《花木蘭》為何失敗了呢?或許,對于迪士尼來說,問題并不在文化差異,因為迪士尼最大的本領就在于用西方思維,講述全球故事。
借用全球經典IP,迪士尼打造商業帝國
《花木蘭》為中國觀眾所詬病的最大原因,是影片中無處不在的、帶有刻板印象的東方主義。電影開場的布景中,本應是北魏歷史人物的花木蘭,卻住在唐朝后才出現的福建土樓中。而南北朝女子的鵝黃花鈿妝,也被演繹得夸張而隨意,頗似日本歌妓的妝容。
尤其從故事上來說,雖然迪士尼公司請了李連杰、鞏俐、甄子丹、劉亦菲等華人影星參演影片,但《花木蘭》也僅僅只是披著中國元素的西方故事罷了:木蘭被包裝成了女性意識覺醒的形象,是對鏡自照發現自我意識,同時不滿足于相夫教子,勇敢的像男人一樣去承擔社會角色的象征。
對于這一點,導演幫認為,這其實是迪士尼一貫的做法。對于細節的考究和應用,更多是拿來為故事和角色服務的,為美國式經典故事的完成做鋪墊,甚至是一塊背景板。這種做法在迪士尼作品中比比皆是,在《花木蘭》之前少有失利,觀眾似乎也很買賬。
遠的不說,就拿近些年的真人電影《阿拉丁》來說,從選角上作品中扮演茉莉公主的娜奧米是印度和英國的混血,她和故事的發生地阿拉伯地區就沒啥關系,在上映前,這個選角也引起了小小爭議,此外,電影中,寶萊塢風格的服化道,也和中東世界差距頗大。但由于電影本身質量過硬,妹子人美歌甜,盡管有人種混雜和文化挪用的問題,這部上映前被很多老粉唱衰的電影還是在全球狂攬超9億美金的票房。
《美女與野獸》作為一個法國故事,找到英國籍的艾瑪沃特森演貝爾公主,但是這些違和的情節,并沒妨礙電影最終在全球票房超12億美元,登頂當年北美電影票房榜首。
而《獅子王》則直接用動物和非洲的背景,借用哈姆雷特的戲劇架構,講美國孩子的成長與責任,同樣讓人們覺得“真香”。
再如動畫版的《美人魚》里,安徒生凄美的原著中為愛犧牲自己,化作泡沫的人魚公主,在迪士尼看來是主動探索世界,主動追求王子的積極明媚的女性,最終的結局也變成美國式的大團圓。
從一開始,迪士尼就是在用全球童話的外衣,講美國自己的故事,講得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大家已經忘記他們本來的樣子,甚至不在乎他本來的樣子。
就像對于在迪士尼動畫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里,幾乎沒人記得,白雪公主來自德國西南部小鎮洛爾,灰姑娘仙蒂公主、睡美人愛洛公主和貝爾公主來自法國,她們統統作為迪士尼注冊商標,成了迪士尼公園里的符號和周邊,成了美國的流行文化圖騰。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迪士尼高超的講故事的技巧,強大的電影工業和圓融自洽的敘事邏輯,會讓全球所有觀眾都忘了故事的本來內涵,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地陷入到“真香定律”中。
因此,對于《花木蘭》更合理的說法或許是,不是他們理解不了中國文化,而是他們壓根不想講純粹的中國故事。畢竟迪士尼的制片思路是服務于全球市場的,如果迪士尼制作的是一部給中國人看的電影,對于全球市場而言就有可能是小眾的,導致影片無法獲得全世界范圍內的票房。
《花木蘭》折戟背后
迪士尼的力不從心
其實《花木蘭》的失敗,雖然有對中國元素和文化的不了解,以及對東方故事的想當然,但更多的是迪士尼講述故事的力不從心。如果是一個可以自圓其說、好看的故事,那么即使國內觀眾對于傳統細節不甚滿意,最起碼可以俘獲國外觀眾,然而就目前來看,《花木蘭》在海外的口碑也不容樂觀。雖然它“爛番茄影評人新鮮度”達到了75%,高于同期的《信條》,獲得了媒體的認可,但《花木蘭》并未贏得海外大眾的心,近8000的爛番茄普通用戶為它打出平均分51,而《信條》的大眾評分是78。
國外觀眾對其評價的關鍵詞是“缺少靈魂”“紙板式表達”,國內觀眾除了對其一致的“脫離中國文化”“審美有毒”的評價之外,“人物扁平”“故事無聊”同樣成為人們怒打一星的原因。
作為一部迪士尼斥資2億美元打造的大制作,《花木蘭》無疑撲街了,其背后透露著迪士尼在意欲鞏固其IP帝國,卻力不從心的事實。
就其近年來真人改編電影來說,14部經典翻拍,一直在啃老本,制作上相對有所升級,但故事內核沒有,甚至是在倒退。并且改編版真人電影在海外一直“不受待見”,《愛麗絲漫游仙境》《灰姑娘》《獅子王》曾被批評照搬動畫、毫無創意;《胡桃夾子與四個王國》和《沉睡魔咒2》也被指挪用了過多異國文化、除了服化道外一無是處。回顧近年來的迪士尼動畫改編真人電影MTC評分,《小飛象》51分、《阿拉丁》53分、《獅子王》55分、《沉睡魔咒2》43分。
尤其,迪士尼模式化的內容制作流程,也成了這家公司的“性格缺陷”, 在其拍攝他國題材電影時,愈加暴露無遺。迪士尼制作電影時,一般是自己選人,凡事親力親為,這樣無疑會出現像《花木蘭》這樣,用一貫的迪士尼手法,講述其他民族故事失利的情況,畢竟只有本民族,更懂自己的文化。
結語:講好自己的故事
我們還有多遠的路?
從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自從動畫版開始,美國木蘭的深入人心,一定程度上,又遮蔽了中國木蘭的本來樣子。
一方面,面向全球市場的迪士尼和好萊塢讓全世界都認識了木蘭,認識了功夫熊貓,但是另一方面,這個木蘭并不是中國的,而是代表美國價值觀的迪士尼公主。
曾經,全世界,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神話體系,而新興美國并沒有。但以迪士尼為黨代表的好萊塢,正用電影的魔力將全球神話變成美國神話。當80、90后的童年記憶是迪士尼的《獅子王》、《花木蘭》,00后的童年記憶是漫威復聯英雄,想到雷神不是想到北歐神話,而是“錘哥”克里斯海姆斯沃斯的時候,或許是時候來一次自我意識的覺醒,把塑造中國人形象的決定權握在自己手里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子翼 來源/導演幫(ID:daoyanbangwx)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o-T5ho_G4SDgoIcuuh9E7g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news/7728.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