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周請到了《河神》系列的攝影師馮思慕老師做了關于《河神》系列的視覺敘事探討。涉及內容很廣泛,部分內容如下:
Q:馮老師,您是如何接觸到河神這個項目的?
攝影師馮思慕:那個時候我剛剛畢業還在洛杉磯,王博學老師找到我說工夫影業有一個劇本子很不錯,你可以聊一聊。溝通后發現內容非常的吸引我,一開始我還不知道要不要回國,后來隨著深入了解后感覺這個東西很有意思,可以把我這幾年沉淀的東西發揮出來,就決定回來拍了。還是比較幸運的,要感謝團隊的信任,也感謝王博學老師的推薦。
Q:請您談一談關于《河神》的創作構思是如何產生的?
攝影師馮思慕:拍第一季是16年的時候,那會國內的網劇還比較少,當時我們就是想做一些比較有意思又很特別的高質量內容出來。到現在網劇的發展已經很好了,這幾年也有很多很好的作品出現,但在拍河神的時候國產網劇還是一個比較蠻荒的狀態。在我接觸項目的時候,田里導演就已經有了一些很明確的想法了。要做成在視覺上很搶眼的片子,我們要做一個強視覺的方案,要把所有的視覺的部分,攝影、美術、服化道等等在鏡頭前能看到的東西都要有很有特點,要讓人耳目一新,讓觀眾從視覺上就有很強的記憶點。
這個劇本雖然它有一些很好的元素,但它還是相對比較傳統的一個探案和懸疑的類型,如果想做到不一樣,那就需要強化一些方面,讓他具有特點,而我們的方案就是決定突出所有視覺的東西。當時的情況就是需要團隊完全放開手腳去創作,因為當時沒有太多網劇可以參考借鑒的,我們團隊也不知道到底能做成什么樣子,那就前期做足準備,把所有能想到的各種手段都準備好,選擇出適合劇本與創作風格的方法,沒有什么顧忌的去嘗試,去用起來。
當時我們參考了很多在攝影上比較搶眼的片子,也借鑒了很多生活當中被大家忽略的內容。第一季中一些文戲有的時候就變焦推著一會兒松一下,一會兒緊一下,還有一些特殊構圖的畫面把人前的空間壓的很小,把人放得很低的,就是讓這個畫面感變得特別強。各種新奇的元素放在創作上面,混搭了很多東西,有所取舍后,不知不覺的就創造出了一個它自己的一個風格。
Q:《河神》系列是一個什么樣的風格設定?
攝影師馮思慕:在畫面的色調上,想要一種比較復古的感覺,因為是一個民國戲,但又不想做成那種普通乏味的年代戲,我希望它有一點點膠片風格的感覺,顏色上不會有特別跳脫的顏色,把那些熒光感的顏色都壓下去,然后整體是帶帶著一種膠片味兒的感覺。當時找了一個這樣挺常見的lut,然后一點點的調整,后來把一些看景的照片也套著這個lut繼續去調,慢慢的去找這個感覺。當時參考了很多這種風格的片子。
這種煙霧的元素,包括這種一束一束光感很強特性很強的東西。這種是不是真的很高級的東西,其實也不一定,但是都是畫面感很強的東西。色彩相對做了一些減法,但是整體畫面的呈現會更清晰和準確。
整體的創作上導演定了片子的方向,融合了我的攝影的一些視覺感覺的特點,一些視覺上更細節的想法。大家的方向肯定都是在一條線上的。包括這些色調和影調,包括一些鏡頭上的稍微好玩一點的運鏡,有的是前期準備好的,也有一些是拍攝過程中慢慢找到的一些方法。
Q:第二季相比第一季在攝影上做了哪些突破呢?
攝影師馮思慕:現在回頭看第一季,雖然有很多創新,但是以一個創作者的角度復盤的話有很多東西還是比較粗糙的。在資源與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又想做不一樣的內容,那就只能把精力放到重場戲上,其他部分就只能盡力去拍了。這也是網劇區別于電影的一個沒有辦法的地方。電影上有很多時候也是這樣,只是相對重場戲的比例會更大。對比去看,明顯能發現第二季的燈光會精致很多。第二季它在整體的氣質上,從劇本上也是有一些根本上的變化的。影評中有一個很恰當的說法,第二季是一個河神的一個中年危機,它整體上的所有東西都變得更成熟,從劇本的主題到人物的塑造再到我們整體的創作。要有一個沉淀下去的感覺,所以技巧上不能像第一季那么創作至上,再那樣隨性創作會感覺很不協調。更多去關注一些大的感覺,更多的去調度鏡頭,整體看起來就像河流一樣的那種流動感。好的作品就是要一切都銜接的自然流暢,順利成章,每個部分都是整體中的一個,融入當中不顯得那么突兀。
我們也延續了很多有特定風格的東西,比如說第一季摸索出來的旋轉鏡頭。
第二季有延用,這一點就變成一種經典風格的運動。
第一季時跟導演討論時,其實這個片子并沒講很多理念和大義或者說情懷的東西,其實主觀上是一個純粹的商業片,懸疑探案的東西,所以就第一個季就創作上就玩了很多比較有意思的東西。然后到第二季開拍后,我們其實真正的想清楚了,《河神》系列的世界可以理解為“宿命”。宿命不像命運,命運你還可以去抗爭,但宿命你怎么抗爭呢?我們創作時就把這種宿命感傳遞出來,如何去去面對宿命,如何使劇情更加飽滿,如何把宿命拍的精彩。
Q:大家經常會用電影感來評價和形容影視作品,粉絲覺得河神就拍出了電影感,老師您是怎么理解電影感的?
攝影師馮思慕:首先電感是一個模糊的的概念。仔細推敲,其實每個人都對電影感有不同的定義。首先它不應該成為一個視覺載體的衡量標準,也不能要求所有影視作品都有電影感,因為劇作本身就是一個形式,它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范疇和想突出表達的方面。先暫且把電影感定義成一個褒義詞,電影感簡言之是看電影的時候,給你帶來好的感受的東西,我們把這個東西叫電影感。在我看來,電影感是準確有效的去充分表達故事的影像內容。把畫面做的很好,色彩搭配弄得很好,光打的很好,可能也有人去說這個東西是電影感。但是對我來講一個電影感的基礎是你把這個影像敘事做的比較精準,達到了一定標準以上,那才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Q:您怎么看待多機位拍攝?在創作上有什么幫助和得失?
攝影師馮思慕:理性的情況下,單機拍攝是最好的,因為多機位總會有一些妥協,對內容上精益求精的妥協。記得克里斯托弗·諾蘭說過一句話,最好的機位永遠都只有一個。講求視覺傳達上的準確性,多機位拍攝肯定是要妥協的。不管妥協的視線、角度、光線,總會是一種損失,盡量讓損失最小吧。我們雙機的時候一般也很少對切,大多是同一個方向取兩個景別的這種方式。
Q:您AFI留學的經歷對您的創作有哪些幫助?
攝影師馮思慕:眼界能更開闊一些吧,我個人比較關注一些新技術或者一些新的創作方法。河神的創作過程中在燈光上也用一些新技術。還有我的一些拍攝習慣的形成也是在AFI學習的時候養成的。比如說我們在上學的時候已經養成前期就掛lut的習慣,把后期調色的東西前置,提前想好后期要調成什么樣子,色彩的使用和曝光的基準都要在你這個調色的lut里面成立才行。或者是直接對我的一些理念上幫助的東西。這個方法也推薦給大家,這樣創作和實現的過程就會還原度更高。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學院君 來源/影視工業網(ID:iloveCineHello)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L0pQoqu9oc5N6CDseJIXPQ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news/7630.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