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尚未認證為創(chuàng)作人或影視公司,認證即可享有:
首發(fā):熊貓文案
為什么在營銷中,會出現(xiàn)大量不說人話的文案呢?
因為你沒有喚醒用戶的基模(chema))。
什么是基模?這個概念來自認知心理學,指我們大腦中預先儲存的海量信息、背景知識等,這構(gòu)成了每個人不同的認知結(jié)構(gòu)。你可以把基模想象成一個篩選器。每天我們一睜眼,來自外界的紛繁信息就涌過來,但有了基模這個篩選器,最終我們只會留意到少部分信息。
只有喚醒基模的信息,才能擁有心智的入場券。而傳遞失效的信息,通常都犯了這三個錯:
出國旅游的時候,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情況?有些人遇到語言不通時,會放慢語速,提高音量,并且不斷重復要說的話——好像這樣對方就能聽懂似的。就像很多時候,營銷人需要給用戶傳遞一個陌生的概念,但對于不具備相關背景知識的人,你越使勁描述,越容易讓人摸不到頭腦。由于對方欠缺你腦中的基模,很容易出現(xiàn)雞同鴨講、各說各話。
更詭異的是,你越了解產(chǎn)品,越容易喪失溝通能力。因為你每學會多一點知識,對沒有掌握這些知識的人,就失去一分理解。久而久之,你的同理心,會越來越弱。有個術語叫知識的詛咒。說的就是這個現(xiàn)象。
例如,這幅畫是什么?
假如你看過小王子,你腦中相應的基模就會被喚醒,你會說:這還不簡單嗎,這是蛇吞象啊??墒菍Σ涣私獾拇蠖鄶?shù)人來說,他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帽子。
營銷人怎么檢驗知識的詛咒呢?很簡單,一句文案,讀給不識字的人能不能聽懂?一個產(chǎn)品,小白用戶能不能不看說明書就學會使用?一個app,新手能不能迅速上手而不會一頭霧水?如果答案都是不能 ,那就是陷入了知識的詛咒。
下面是來自認知心理學家戴維·魯賓(David Rubin)的小測試,每一道題請你用5秒的時間快速做出反應。
想起歌曲《Hey, Jude》的第一句歌詞
想起油畫《蒙娜麗莎》(Mona Lisa)的畫面
想起公平的概念
想起“西瓜”
想起“真理”
發(fā)現(xiàn)了嗎,每道題似乎都會觸發(fā)你大腦中不同的記憶活動。例如當你想起歌曲,你腦子里面可能會縈繞一段旋律,當你想起《蒙娜麗莎》,會浮現(xiàn)出她那個著名的微笑;提到西瓜,會勾起你一連串的記憶,但是一旦遇到“真理”、“公平”這些抽象的概念,你很容易大腦一片空白。
魯賓測試說明一個道理,越具體的事物,越容易激發(fā)人們的大腦中豐富的活動。而越抽象復雜的概念,越無法喚醒基模。
為什么支付寶做不了社交?為什么馬應龍口紅讓人排斥?為什么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讓大多數(shù)人感到迷惑?
因為它們都違背了大多數(shù)人的共識。它們都試圖去挑戰(zhàn)用戶腦中已有的基模。
比如在用戶基模中,支付寶=錢包,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我的錢包需要社交?同樣,馬應龍的使用場景,和口紅的使用場景截然不同,那為什么兩個部位要用一個牌子的東西?而星巴克違背我們公認的大小標準,足以讓任何一個普通人凌亂。
那么,怎么才能避開上述三個大坑,寫出用戶聽得懂、記得住的文案呢?接下來的三個工具,熊貓老師帶你一一細分拆解、模擬運用。
想一想,如何用一句話,教會三歲小孩不要碰插座?
感覺這道題像是在問:假如你面對沒頭腦和不高興,如何用一句話讓他們聽懂?這不就是每個營銷人經(jīng)常會遇到的難題嗎。
對三歲小孩說話,意味著你沒法講太復雜的概念、專業(yè)術語,因為他們聽不懂。同樣,你也不能長篇大論講道理,因為他們沒耐心,很任性。
所以首先,信息必須極度精煉。例如告訴他們:插座=危險。
接著,你必須思考,三歲小孩已經(jīng)有哪些相關基模?例如,他們知道大灰狼=壞人,老虎=危險等。
第三步,把訴求翻譯成三歲小孩能聽懂的語言。
我們經(jīng)常覺得,有些人善于深入淺出,讓人一下就能聽明白。那是因為他們知道,在人們熟知的概念和陌生的概念中,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空白懸崖。類比、比喻就是知識的跳板,可以幫助人們跨域空白,將熟悉的概念連接到陌生的概念上。
所以,我們可以把插座類比為他們熟悉的老虎,告訴他們:“電老虎會咬人,千萬不能碰。”
任何人都沒法憑空理解一個完全陌生的概念。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資訊會漂浮在我們的短期記憶中,直到我們找到了相關背景,把它嵌入到已有的知識網(wǎng)中,才能學會。所以,學習和理解的本質(zhì),就是讓陌生的事物,和熟悉的概念產(chǎn)生聯(lián)系。
我們在做營銷、寫文案時,真正能做的,是站在用戶的角度,把他們大腦中已經(jīng)存在的事實,和我們要說的事情連接起來,這也是絕大部分新產(chǎn)品推廣的首要命題。
比如曾經(jīng)有媒體報道某家著名連鎖快餐店的質(zhì)量問題,用了非常具有沖擊力的寫法,讓人過目難忘。它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 濃縮核心信息
從眾多現(xiàn)象中,以小見大,提煉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細節(jié)。例如報道中聚焦到了冰塊含菌量大幅超標上,因為冰塊是大多數(shù)顧客都會接觸飲用的,自然人人都會關心。
第二步 尋找類比物
如果直接說冰塊含菌量幾十億,大家理解起來會費力。所以需要找到一個大多數(shù)人熟知的類比物,例如馬桶代表著臟。而冰塊含菌量=馬桶含菌量。
第三步 用熟悉概念匹配新概念
精彩文案出爐:冰塊比馬桶還臟。
這個方法也可以用到很多品類的產(chǎn)品文案上。例如腦白金把褪黑素這種冷門的成分,類比為如白金般的珍貴成分;老太太賣橘子時,把橘子很甜類比成“甜過初戀”;大疆無人機剛剛上市時,把產(chǎn)品類比為“會飛的照相機”。
那怎么才能不斷提升類比的功力呢?
看慣了太多套路太多技巧,有時候,我覺得,不妨像稻子一樣謙卑地低下頭,多向小孩子學習。很多時候,小孩隨口說的話、寫的詩,比成年人有意思多了。
晚上,我拿著手電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當拐杖
我拄著一束光
燈把黑夜
燙了一個洞
手電筒摔碎以后
光撒了一地
為什么在小朋友眼中,光可以像摔碎的鏡子,可以像拐杖,可以像煙頭……而成年人卻如此無趣,下意識覺得光就是光呢?
因為成年人很容易陷入功能固著。功能固著其實就是思維定式的一種。意思是,當我們熟悉了某個事物,就會對它形成某種固定看法,認為它只能有某種功能和用途。
而小朋友腦中沒有太多定式和條條框框。對他們來說,世界就像積木。每碰到一個新事物,他們就會不斷地拿已知的積木,去重新組合,碰撞,樂此不疲地創(chuàng)造出多種組合。
所以,想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就要不斷打破功能固著,用發(fā)散性思維重新審視事物。例如突然下雨了,被困在路邊怎么辦?有人拿荷葉做類比,發(fā)明了雨傘。有人希望音樂像雨水一樣輕柔落下,于是就有了音樂花灑。有人拿避孕套類比防水鞋套,憑一條微博火遍全網(wǎng)。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素材,都可以試著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打開思路保持開放,就是大腦最好的春藥。
什么叫具體化?用行為心理學家丹·希思和奇普·希思的說法:如果你能憑感官去認知某樣東西,那就叫具體。
如果你擅長用具體的手法,你就是贏家。
比如,疫情期間,北野武的一句話流傳全網(wǎng):“災難并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fā)生了兩萬次?!逼渲校八懒藘扇f人”就是抽象的,因為我們的大腦無法理解龐大的數(shù)據(jù);而“死了一個人發(fā)生了兩萬次”就是非常具體的,你甚至能第一時間有畫面感。
“尊崇服務,以您為尊”的口號,是抽象宏大不說人話;“海底撈給我打包了一整個西瓜”,這種故事就是具體的?!白屓朔判牡狞S金奶源”是抽象的, “認養(yǎng)一頭牛”就是具體的。凡是能讓人看到、聽到、聞到、觸碰和感受到的描述,就叫具體。
寫出具體化的文案,有一個小技巧,你最好能甩開形容詞,比甩鍋還快;躲開陳腔濫調(diào),比避開渣男還靈活。
試一試,只用動詞和名詞去寫出五種可感知的具體化文案。
如果形容味道清新,不要直接說出小清新,而是說“下過小雨后,森林里的味道”。(嗅覺)
如果描述質(zhì)地輕盈,不要直接說輕如空氣,而是說“一觸碰到臉,就變成水滲進了皮膚”。(觸覺)
當你形容鹵雞爪好吃,千萬不要用“酥爛誘人、地道工藝、私廚秘方”這些陳詞濫調(diào),試試換成一個吃貨的高光時刻,例如:“一抿就化了”。(味覺)
當你想說食物好吃,停止用香脆這種形容,換成聲音上的體驗。例如咔嚓一口咬下5層夾心,沙拉沙拉是勺子刮過芝士的聲音。擰開可樂會聽到泡沫咻咻地涌上來。例如前段時間美的做了一套海報,都以夏天的聲音為主題。
有位美國老太太被麥當勞的咖啡燙傷了,于是把麥當勞告上了法庭。通常這種小案件的賠款金額也就幾萬到十幾萬??缮衿娴氖牵咸@得了240萬美元的天價賠款。怎么做到的?
原來,老太太請的律師特別牛逼。他知道,法官和陪審團做出裁決時,一定會參照類似案例,劃定一個賠付標準。
要想獲得數(shù)十倍的金額,必須先移除之前的參照。然后,設定一個新的標準。用什么標準才合理呢?律師沒有提出具體金額,而是提出:麥當勞咖啡賠付一天的銷售額,作為懲罰。
這個新的要求,框定了人們的思考,鼓勵陪審員們的思路圍繞兩個問題展開:
(1)一天的咖啡銷售額公平嗎?
(2)多少天的咖啡銷售額才公平?
律師所做的事情就是避開其它影響,設置新的參照框架。就像你購物或者點餐時,成熟的sales不會問你:要不要 A?而是問你:你要A還是B?讓你下意識地二選一。
網(wǎng)上有一道很出名的選擇題:你是要吃巧克力味的粑粑,還是要吃粑粑味的巧克力?然后大家分成兩派,吵成一團。其實這道題也是設置了一個參照框架,讓你從中選擇。
不妨思考一個問題,疫情之下,速食產(chǎn)品迎來消費升級的機會。但為什么成立只有兩三年的拉面說,打敗了康師傅、統(tǒng)一等老品牌呢?
有人說,是因為康師傅、統(tǒng)一等品牌老化、反應遲鈍,給了新玩家空白機會。其實不是。他們幾年前就開始轉(zhuǎn)型高端化、健康化,接連推出20、30元高價位產(chǎn)品,卻屢屢受挫。為什么消費者不買賬呢?
因為一提到康師傅、統(tǒng)一,用戶心中被喚醒的基模是什么?泡面。而泡面,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負面認知,例如不健康 、不好吃、便宜、進城務工人士愛吃等等。自然,圍繞泡面這個認知基模做的所有動作,例如包裝更精美、配料更多,都是無效的。
所以消費者對這樣的高價產(chǎn)品并不埋單,反而紛紛吐槽:
“都有這個錢了,為啥還要吃泡面?”
“30塊可以炒兩個菜來瓶啤酒了?!?/p>
“貴得連泡面都吃不起了。”
掌握了認知基模這個概念,你就可以看懂,為什么屢屢有成立時間很短的國貨精品迅速崛起,打敗那些曾經(jīng)縱橫市場的主流大品牌。
因為在人們的基模中,當雀巢速溶咖啡=低價速溶,它很難再轉(zhuǎn)型“精品速溶”;當桂格=中老年麥片,它就成不了網(wǎng)紅級的健身纖體代餐。
所以,拋開老一代品牌的基模,成功設定更符合時代需求的新的參照框架,這才是拉面說等小品牌逆襲的本質(zhì)原因。
第一步 移除泡面的認知基模
拉面說在包裝、定價、渠道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刻意地和泡面劃清界限。
例如方便面在零食區(qū)貨架,而拉面說在冷鮮區(qū)售賣。多年以來,我們已經(jīng)習慣按照貨架的分類來對產(chǎn)品進行分類。理所當然,在人們心中,拉面說不是泡面。
第二步建立新的基模,拉面說 =健康+懂生活+便捷
例如方便面用開水沖泡,而拉面說需要小火煮3分鐘??蓜e小看這個充滿儀式感的動作,因為相比方便面的食用場景,拉面說試圖喚醒人們在家里吃飯的基模。和泡面比,在家里做飯,當然更健康,也更懂生活。
運用重新設置參照框架的方法,不妨設想一下,如果由你給一款空氣炸鍋寫產(chǎn)品文案,你會怎么做?
提到空氣炸鍋,大多數(shù)人會從字面意思上理解,似乎是用某種和空氣相關的黑科技完成油炸。有些人甚至會聯(lián)想到爆米花那種空氣炸鍋。它調(diào)用的記憶是油炸式烹飪道具。
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利用油炸食品不健康的認知呢?例如可以寫成:無油無煙,保護家人健康,告別傳統(tǒng)油炸。或者找到空氣炸鍋的使用場景,例如:無油炸鍋,在家也能做出kfc。
有場景,有聯(lián)想,有優(yōu)勢,似乎非常合理。事實上,大多數(shù)空氣炸鍋都是這么推廣的。但是我看的時候,始終覺得哪里怪怪的。
于是我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文案中提到油炸食物,大多數(shù)人的第一聯(lián)想是什么呢?可能是薯條、烤翅、蛋撻甚至油條之類的食物。那么這些食物通常出現(xiàn)在哪些情境中?可能是做給家里小朋友的小吃;可能是年輕人餐前飯后的零食。
發(fā)現(xiàn)了嗎?
油炸類食物關聯(lián)的人群和場景非常有限。調(diào)動起這樣的基模聯(lián)想,對產(chǎn)品來說絕不是好事。
第一步 移除油炸食品的場景關聯(lián)
事實上,我一直覺得空氣炸鍋是一個壞名字。因為它原理上更類似于烤的原理,利用熱風對流來實現(xiàn)烹飪。但它的名字卻把自己限定在了油炸品類中。所以要想破除這種限定,空氣炸鍋也許可以考慮從名字開始改變,轉(zhuǎn)換到無油烹飪廚具的賽道。
第二步 關聯(lián)主流中式烹飪
熱風對流的原理,其實可以做到很多事,例如無油煎炸烘烤炒,樣樣全能。但我們真正要做的,是設置一個新的參照框架,讓用戶關聯(lián)到大多數(shù)中國家庭一日三餐的主流情景。
例如提到炒菜鍋,你能想到一家人吃飯的場景,提到面包爐、微波爐,你能想到吃早餐,睡前熱牛奶等典型場景。在這樣的參照框架下,重新定義空氣炸鍋。
例如:一臺空氣炸鍋= 炸鍋+微波爐+烤箱+面包機+牛排鍋+ 炒鍋。
文字很長,看到這里的人,恭喜你,因為你又完成了一次高密度思考,掌握了一個營銷的底層概念:基模。
我們在做營銷、寫文案時,真正能做的,是站在用戶的角度,不斷思考:如何把我們想要傳遞的信息,和用戶基模緊密連接起來?這是絕大部分產(chǎn)品推廣的首要命題,也是營銷人最稀缺的能力。
1、當用戶心中沒有對應基模,用類比
遵循營銷鐵律:你要說什么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方會接收到什么。所以,隨時學會預判對方的知識盲區(qū),用類比手法,把陌生概念嵌入用戶熟悉的基模中。
2、當用戶大腦一片空白,用具體化
第二個鐵律:抽象是基模的天敵,具象化才是營銷的魚餌。學會把抽象概念,轉(zhuǎn)化為大腦可以感知的基模。
3、當用戶已有認知,用新的參照重新歸類
第三個鐵律:不要動搖用戶腦海中固有的基模,而是順勢去引導它,導向你所希望的路徑。
接下來,和你分享我心目中排名前十的神文案。來自新西蘭軍隊的招募廣告。
是不是感覺文案能聽到你心里的每個嘀咕、每個遲疑?你的所思所想,完全被文案牢牢牽引?
太可怕了!
我們怎么才能擁有這種強大到可怕的能力呢?
下篇文章,我們接著聊。
聲明:轉(zhuǎn)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熊貓文案 來源/數(shù)英網(wǎng)
原文: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331379.html
內(nèi)容由作者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news/7223.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