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編在刷抖音時無意中發現抖音的賬號界面改版了。
先來看看有哪些調整:
在原版中,抖音個人賬號主頁下排tab標簽頁共有3個選項,分別是作品、動態、喜歡。其中,動態頁是以時間倒序的方式來展示創作者原創/轉發的視頻動態,接收者最先看到的是時間最近的視頻內容,陳舊的視頻則靠后排列,小編一直以為:這個Tab有點多此一舉,與Tab“作品”有些重復。
改版后,原來的動態頁沒了,取而代之的是“轉發頁”。而當你打開創作者的轉發頁,你會發現:視頻不再是以時間軸為順序明確視頻轉發自XXX,在呈現形式上也變成了與作品頁相似的“三列點選”模式。
毫無疑問,這一變動極大弱化了時間線,增強了內容屬性,用戶可以主動選擇內容,且點擊內容后,視頻內容是完全以轉發者的視角呈現,除了彈出轉發評論外,右邊的頭像也從視頻原作者更換為轉發者頭像。至于原作品的相關信息則被隱藏至左下角的視頻描述中。
再看轉發功能,改版前轉發有兩種方式,第一是點擊右側的分享圖標,再選擇轉發;第二是在評論的過程中,勾選“評論并轉發”的選項進行轉發。而改版后,長按視頻界面即可出現轉發按鈕,點擊轉發后,彈出評論頁面,支持一鍵Emoji并轉發。
原“動態頁”是聚合創作者的原創/轉發內容并以時間軸為順序來顯示內容。同快手類似,抖音希望通過動態欄加強用戶與創作者之間的聯系,但抖音并沒有“說說“功能,創作者的點贊、關注等行為也有其他的頁面進行展示,且轉發操作的入口比較深,再加上抖音推薦“優質內容“的分發機制,導致用戶很少有瀏覽創作者“動態欄”的習慣,創作者也很難產生轉發的欲望。
結果就是動態欄和作品欄高度重合,有點雞肋的味道。
而且,抖音想改這個動態欄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在2019年6月的時候就測試過去掉動態欄,10月的時候也試過把動態欄改為收藏欄。
但因種種原因,測試過后,這些功能都沒有實際落實。
現如今,抖音正測試把動態欄改為轉發,并針對轉發,做了一系列的功能優化。這次的測試結果尚不可知,功能最終是否會正式上線也將會是一個問號。
但區別于以前的改版,轉發遠比收藏擁有更強的社交屬性,再加上抖音陸續在社交功能上的努力,其對社交的野望昭然若揭。
眾所周知,字節跳動對于社交一直懷有強烈的執念,早在2019年1月,就曾推出多閃, 5月推出了飛聊,至今,點開抖音的分享功能,分享到多閃依舊是第一選項。但兩款產品并未在市場上激起太大的水花,騰訊仍然是社交市場的統治者。如今,社交的任務終于落到了抖音這個超級App上。
2020年3月,抖音上線“語音直播交友板塊”;4月,抖音公開測試“連線“和”熟人“功能,分別指向了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與此同時,還在不斷的調整好友相關功能的交互,鼓勵用戶添加好友、與好友互動。
你分的出哪個是抖音,哪個是微信么?
但,社交之于抖音,不僅浮于功能表面,更在于根本的產品邏輯。
縱觀抖音的發展脈絡,在發展早期,抖音是定位小眾、潮流的產品,品牌Slogan為“崇拜從這里開始!”,目標用戶是18-30歲的年輕人群體,到了2018年3月,隨著用戶數量猛增,抖音將Slogan改為“記錄美好生活”,意味著它將目標受眾群轉向普羅大眾 ,將功能從“好玩”“娛樂”轉向日常“記錄”、“表達”和“分享”。
這其中就隱藏著一種社交的關系,因為在真正的社交平臺,人們使用行為包含兩個要點,第一,日常性的記錄生活信息并且交換;第二、信息來自真實的人。
但是, 在抖音,基于內容為評價標準的算法分發是其核心推薦邏輯。
當內容被生產出來后,會被不斷的進行測試,只有點贊、評論、完播、關注等各項指標表現優異的時候,才能獲得更多的流量推薦。
這些播放量高、出現在首頁的短視頻,無意間形成了一些標準,諸如:3秒原則、反轉、煽情、乃至于身材、顏值、財富。相信大家都在抖音看到過類似于這樣的評論:“看完抖音就覺得自己是個廢物“。正是這些標準造成了普通用戶發視頻的心理障礙,因為他們覺得沒有什么素材可以吸引別人。
這也就是說,其實平臺不鼓勵日常的的交流和表達,而是鼓勵戲劇性的設計和表演。那些只擁有平淡無奇的“日常”或者因為現實工作忙而無法精心制作一條視頻的普通用戶被逐漸驅逐出創作端,專業的、有資源支持的創作者更適合在這里生存。
與此同時,基于“內容”為核心評價標準的設置也會導致難以形成關系的沉淀,用戶或許會因為某一條爆款而產生關注行為,但因爆款而產生的關注,也會因無法持續爆款而失去興趣。
因此,抖音短視頻的“劇場效應”和社交的“日常表達”是存在“悖論”的。
抖音的上癮,源于內容;而社交的成功,則更多是基于“真實”的人。普通人的日常是雜亂、平淡、冗長的,想要從“日常”里提取戲劇性以及進行持續創作、就需要表演和技術加工,以及超乎預期的成本投入。
在當前抖音轉發功能的設計來看,轉發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區別于喜歡,被轉發的視頻內容,頭像會更換為轉發者的頭像,且第一時間彈出轉發者的評論,視頻評論區也會基于該轉發視頻進行討論。
這即意味著:原始視頻因為轉發者的轉發,而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呈現到以“轉發者”為節點的社交網絡中。
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欲望,對于短視頻而言,帶評論的轉發無疑比創作一條短視頻的成本更低,而這樣也能激發一部分靜默用戶的參與,甚至進一步產生共鳴,形成新的主題圈子。
抖音一直以來都是通過算法進行內容分發,系統通過不斷記錄用戶的瀏覽行為,獲取用戶的內容偏好,并向其推薦更符合興趣的視頻內容。不可否認,這種內容分發擁有極高的效率,有益于通過內容增加用戶的平臺粘性,但也會造成推送內容的同質化和信息接觸面的窄化,這也是頭條系算法一直以來所被詬病的地方。
而轉發則打破了原有的“內容”分發模式,建立了新的“社交分發”規則。按現在的功能設計看,轉發內容被單獨以“三列點選”的形式呈現在轉發頁上,用戶可以進行主動選擇,瀏覽感興趣的內容,打破算法為用戶建立的興趣標簽。
與此同時,轉發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打破時間熱度的束縛,幾天前的內容,或許也會因為轉發獲得更強的生命力。
不管是微博亦或是微信,“轉發”都具有二次營銷、裂變的能力。
其中,微博關系鏈條更弱,關注成本更低,傳播效率更高,轉發一直以來都是品牌進行社會化營銷的主要玩法。而微信關系鏈條更強,交易模型更復雜,轉發則成為引導用戶消費轉化,沉淀私域流量的主流手段。
抖音對于營銷的關注比微博和微信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目前抖音的營銷生態,早已通過小店、企業號等功能形成閉環,已經可以滿足品牌、商家的一站式營銷。
但當下,品牌倘若想為營銷活動獲取流量,更多還是要依靠內容或流量采買。倘若轉發功能上線,基于轉發的社交裂變玩法或許也會被提上日程。
與此同時,倘若轉發功能正式上線,也有利于KOL的營銷變現,對于頭、肩部KOL來說,轉發內容制作成本更低,變現效率更高;而對于腰尾部創作者而言,“轉發”功能的上線則為他們拿到“廣告訂單”提供了一個新渠道,既能平衡廣告主對于腰尾部創作能力與傳播效果的顧慮,又能利用腰尾部賬號的“集群效應”形成刷屏級營銷效應,極致擴大營銷半徑。
當然,轉發功能的上線,對于抖音也會帶來一定挑戰,包括內容算法權重、輿論管控、內容侵權、KOL成長等。按目前來看,測試的轉發內容并沒有進入默認推薦頁和關注頁,或許,抖音也是在考慮這些問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卡思數據 來源/鳥哥筆記
原文:http://www.niaogebiji.com/article-28028-1.html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news/7014.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