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 心 要 點
新浪選擇私有化的舉動并不難理解,其整體盈利的效率顯然無法與用戶規模相匹配,也因此未能在資本市場得到認可。過去兩年,新浪股價一路下行。
新浪如果順利完成私有化,日后重新登陸國內資本市場其價值或將得到重估。
但即便達成私有化,新浪面對的內外挑戰依然艱巨。私有化能否解新浪之困,存在極高的不確定性。
登陸納斯達克二十年、催生了中國互聯網公司赴美上市潮的新浪,7月6日以一則公告開啟了新旅程。
7月6日,新浪盤前公告稱,收到了初步的非約束性「私有化」議案,New Wave控股(新浪CEO曹國偉持有的控股公司)將提議以每股41美元的價格私有化本公司,報價較新浪7月2日收盤價溢價約11.8%,公司已組成特別委員會以評估和考慮該提案。
消息一出,資本市場反應強烈:受此消息影響,新浪漲10.55%,微博漲近18%。
即便在中概股掀起回歸潮的2020年,新浪的私有化舉動依然極具象征意義。這是因為,在一眾中概股乃至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中,新浪地位特殊:作為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新浪開啟了互聯網公司赴美上市熱潮,拉開一個時代的帷幕——VIE模式甚至被稱為新浪模式。
如今,身為中概股先驅的新浪也要回家,時代調轉船頭的意味已經十分明顯。而拋開大背景,對新浪自身而言,于此時選擇私有化也是一個重要決策。
近年來,新浪發展乏善可稱,股價自2018年3月突破122美元的高點后便一路下挫,表現低迷。一旦順利完成私有化,如若日后重新登陸國內資本市場,在不同的價值評斷標準下,其價值或將得到重估。
只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即便完成私有化,步履遲緩的新浪能否抓住時代機遇,依然存在很大懸念。
但是無論如何,一個由新浪開啟的時代,如今似乎已經走到尾聲。
盡管如今股價萎靡,但在中國的互聯網版圖上,新浪始終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概股的故事,是從2000年4月新浪通過VIE架構成功掛牌納斯達克開始講述的。
此前,依據中國1993年的電信法規,外國投資者被禁止介入電信運營和電信增值服務,也就是說,在中國經營的互聯網企業無法直接到海外市場進行融資。
但在2000年前后,國內資本市場的建設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市場,納斯達克的市場成熟度、資金規模、流動性與新經濟氛圍對中國互聯網企業來說充滿了誘惑力。
新浪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它分拆出一家只做技術的外商獨資企業,與一家做媒體和互聯網接入服務的中國公司,然后,通過貸款協議、投票權和表決權協議,將兩家公司捆綁在一起,負責媒體和互聯網接入服務的公司的收入,通過一個技術服務協議,以技術服務費的形式轉給技術公司。最終在納斯達克掛牌的,實際上是新浪分拆出的技術公司。
借此,新浪成功實現了既拿到海外投資者的美元投資,又可以從事中國法律禁止外資介入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等領域。這一通過協議搭建起的架構被稱為新浪架構,也就是現在中概股海外上市通常采用的VIE架構。
新浪成功實踐VIE架構之后,網易、搜狐在同年通過VIE架構赴美上市成功。回頭來看,新浪成功掛牌美國納斯達克,在中國商業歷史及全球資本市場多元化發展中,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節點,它指導并引領了這之后轟轟烈烈的中概股赴美上市浪潮。
20年過去,國內經濟形態與資本環境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國內上市政策利好消息不斷釋放、A股對互聯網科技概念估值升高,深交所與港交所正在逐步取代納斯達克等海外交易所,成為不少新經濟公司心中新的夢想之地。
在過去幾年中,有不少中概股選擇“回家”,如曾在2005年登陸美股的分眾傳媒。當時,分眾傳媒在美IPO融資1.7億美元,創下了當時中概股融資規模的最高紀錄,但僅八年之后分眾傳媒就從納斯達克退市,并于2015年回歸A股。
目前,還有許多公司通過公告公開私有化進程或通過高層表達了回歸A股的意愿,如在今年4月份完成私有化的聚美優品,在啟動私有化時,其創始人陳歐曾向媒體表示過正積極研究回歸A股,
引領中概股赴美上市潮的新浪,如今也踏上了回家之路。
選擇回家的原因之一,實在是因為在外面的日子不好過。2020年美東時間7月6日,新浪開盤價為40.36美元,較20年前的發行價17.5美元僅上漲130.6%,總市值為26億美元,市盈率為負數。而與新浪同年上市,同屬四大門戶網站的網易,上市以來股價漲幅超過16000%倍,總市值超過600億美元。
圖源雪球
引領了中概股上市浪潮的新浪,并沒能跟上中概股市值增長的腳步。新浪表現不佳的業績是導致股價持續低迷的原因之一,但同樣作為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第一梯隊,新浪市值不足網易1/20,實在是被嚴重低估了。
一個可以印證新浪被美股市場低估的側面情況是,新浪作為第一大股東持股19.79%的天下秀目前在A股“風生水起”,總市值超過300億元人民幣(42.75億美元)——約為新浪的1.6倍。
天下秀Q1財報截圖
Show World Hong Kong Llimited實際控制人為新浪集團
在長期被美股市場低估的情況下,私有化后重新登陸A股,將是新浪獲得價值重估的一個契機。此外,今年興起的中概股回歸潮,是推動新浪選擇私有化的外因。
去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二次上市,隨后,網易、京東今年六月前后腳登陸港股市場。在幾家頭部企業的示范作用下,中概股回流成為大勢所趨。
這股回歸潮的背后,是全球資本市場正在進行結構性的變化。隨著港交所從2018年開始推行同股不同權改革,以及中國注冊制改革全面鋪開,交易所本身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企業在挑選資本市場時,考量側重點將從各個交易所的區別,轉向企業本身與該市場的適配度,比如市場中有無同類型企業、同類型企業的估值與流動性如何,以及是否有本行業的專業投資人。
更具地理位置優勢的港股及A股市場,在制度日漸完善、新經濟氛圍逐漸濃厚的當下,與新經濟企業的適配性正不斷提高。而長遠來看,對中國企業而言,美國作為上市地的選擇會被逐漸弱化。
多年來在美國市場持續遇冷,又恰逢中概股回國風潮漸起,在內因與外因的雙重作用下,新浪在當下這個時點選擇私有化并不難理解。
事實上,新浪在5年前就已表現出私有化意向。
2015年6月1日晚,新浪宣布已與董事會主席兼CEO曹國偉達成認購協議,將向曹國偉出售1100萬股新發行的普通股。
曹國偉
交易完成后,曹國偉在新浪公司占股16.02%,晉升為新浪最大股東,以曹國偉為代表的管理層掌握新浪主導權,這減少了新浪做出私有化決定時需要面對的決策層阻力。
當時,獨立IT評論人洪波曾在新京報采訪中表示,曹國偉大筆增持新浪公司股票,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新浪私有化,之后回到國內上市?!安車鴤ガF在是第一大股東,話語權也是最大的,能夠帶領小股東一塊受益?!?/p>
如今,洪波的猜測已得到初步驗證,新浪的私有化在曹國偉增持股份時就已有跡可循,這是新浪經過深思熟慮與長時間準備后做出的決策。只是,私有化真的能為新浪送來解藥嗎?
新浪選擇私有化的舉動并不難理解,由于其整體盈利的效率顯然無法與用戶規模相匹配,也因此未能在資本市場得到認可。過去兩年,新浪股價一路下行。
資本市場無法認可新浪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業績。
根據新浪2019年年報顯示,其總營收為21.63億美元,同比僅增3%,其中17.67億美元來自其控股子公司微博。微博幾乎占了整個新浪集團超過80%的收入,是新浪業務體系內的絕對核心。
微博依然是非常賺錢的公司,今年一季度,歸屬于微博的凈利潤為5210萬美元。相比之下,新浪體系里其他業務的表現幾乎可以用“難看”來形容。
在剔除微博業務之后,新浪門戶業務出現巨大虧損。根據財報,新浪門戶業務2019年全年收入僅為4.23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僅增5.4%,而該項業務的虧損高達3.84億美元,虧損額自2017年開始不斷擴大。
具體來看,新浪門戶業務主要由門戶廣告收入和消費金融收入組成。其中,門戶廣告業務在2019年全年僅實現2.16億美元的收入,同比下降25.4%,呈現連年萎縮態勢。面對門戶廣告業務持續萎縮的現狀,新浪把希望寄托在了消費金融上,其2019年消費金融總收入達到2.07億美元,同比大增85.6%。
總的來說,新浪體系只剩下微博一張好牌。
截止2019年12月,微博月活躍用戶數首次進入5億俱樂部,達到5.16億,2020年一季度,微博用戶持續增長,據一季度財報披露,微博3月的月活躍用戶數為5.50億,較上年同期凈增約8500萬;平均日活躍用戶數為2.41億,較上年同期凈增約3800萬。
但在內外夾擊下,微博這張唯一的好牌,表現也不算出色——微博的財務表現,配不上這樣的用戶增長。根據財報,微博2019年總營收同比僅增2.8%,遠低于公司活躍用戶數增速。
對于微博來說,營收之所以會和用戶增長不對等,很大程度是因為微博過分倚重廣告業務。在微博的總營收中,廣告和市場費收入達15.3億美元,占總營收的比例高達86.6%,收入來源極其單一,而2019年對于廣告平臺來說又是難過的一年。
情況到了今年也未有改善,根據微博2020年一季度財報,其營收為3.234億美元,同比下降19%。雖然高于市場預期的3.113億美元,但相比騰訊一季度社交及其他廣告業務47%的同比增幅(主要來自移動廣告聯盟和微信朋友圈),微博在廣告行業的競爭力并不樂觀。
而新浪一季度總營收為4.351億美元,同比下降8%。
圖源:新浪2020年一季度財報
整體而言,微博的尷尬在于,其無法對涌入的流量實現良好轉化,且抖音等短視頻產品已經成為可怕的流量黑洞,用戶側增長乏力,商業化差強人意。更重要的是,過去幾年對娛樂等垂直領域商業價值的過分榨取,以及當前通過金融業務豐富變現的嘗試,已經嚴重傷害微博社區氛圍。
為解決問題,微博在2019年推出圖片社交產品綠洲,通過微博體系進行強導流,但從目前來看,綠洲的存在感并不強。
如今,在商業化變現乏力的同時,微博的產品競爭力也遭遇挑戰。今年以來,B站、微信視頻號等產品的崛起,已經對微博的產品地位造成威脅。如果無法改善局面,微博以及新浪的前景恐怕只會更為不樂觀。
在產品、商業化側遭遇挑戰的同時,新浪在股權結構、管理層設置上遺留下的歷史問題,也成為了其發展路程上的阻礙。
新浪創辦之初,創始人王志東就因持股比例過低而為之后的高管大變局埋下隱患,此后,股權分散成了籠罩在新浪上方揮之不去的陰云。
除了創始人“悲情離開”的窘境,股權分散還讓新浪陷入時刻面臨“資本偷襲”的困境中。盛大就曾試圖通過在二級市場收購新浪股權,實現對后者的控制。盡管新浪最終采取“毒丸計劃”阻止了陳天橋,但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直到2009年,以現任新浪掌門人曹國偉為首的新浪管理層以約1.8億美元的價格,購入新浪約560萬普通股,成為新浪第一大股東。達成了中國互聯網歷史上首例MBO。但此后,經過管理層幾度減持,新浪公司股票重又趨于分散。
管理層權力松散帶來的問題是,在一個又一個風口前,新浪總是顯得動作遲緩。無論是O2O大戰還是短視頻之爭,移動互聯網的戰場上都鮮少見到新浪的蹤影,相比昔日與自己平起平坐的騰訊、網易,新秀字節跳動、快手、美團等,新浪已經落后許多。
如今,新浪手中唯一的王牌只有微博,而當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已經見頂,行業頭部玩家紛紛推進在“下半場”的布局。在此背景下,新浪必須做出更大的變革以應對挑戰。
短期來看,私有化對新浪的實際業績表現改善有限,在資本市場則可能收獲短期紅利。更實質的影響在于,通過私有化,新浪的管理層股權得以進一步集中,從改善新浪治理結構的角度而言,也是好事一件。
不過,即便達成私有化,新浪面對的內外挑戰依然艱巨。私有化能否解新浪之困,存在極高的不確定性。
唯一確定的是,當新浪也踏上私有化路程,一個時代真的結束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深響 北京 來源/數英網
原文: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316784.html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news/6737.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