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開局9.1分,伊芙和小變態(維倫內爾)帶著《殺死伊芙》再度生猛回歸。
沒有多余的寒暄,在進度條還未行過五分鐘時,熟悉的血腥氣味便隨著一場利落的殺戮蔓延開來。
鏡頭被放置在1974年的莫斯科,單杠間飛舞的女孩看起來俊美又柔弱,此刻躺在長椅旁的男孩剛才在與她接吻時一定也這樣想。
但如果他還能活過來,看見自己隱藏在鎂粉下頭破血流的面孔說不定會大聲地反駁。畢竟無緣無故在接吻時被女友殺死,還被撒了滿臉的鎂粉來驗證死沒死透這種事兒,沒人能接受。
與鏡頭下的暴力混亂相比,熒屏之外的景致就顯得有些淡定從容。
即便第一集就有三人死于非命,但卻沒有預料中的責難。面對小變態在婚禮上與老師深情互毆,毫不心軟地殺掉仁慈老婦,并灑滿了藏紅花的“行為藝術”,也滿是贊譽聲。觀劇聲潮所給予的回音,看起來更像是一場闊別已久的“開葷狂歡”。
甚至有觀眾說:“看到小變態還是這么變態我就放心了。”
而這一切,《殺死伊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冷”眼看世界
《殺死伊芙》時常被這樣魅惑的形容:“軍情六處女特工與冷血女殺手間的相愛相殺。”而當真正走進《殺死伊芙》時,似乎會覺得這樣的形容乏善可陳,那些已被印象固化的名詞套用在伊芙和小變態身上有種不自在的別扭感。倒不如站在視覺第一性的角度,以“頂著大波浪的林永健與美艷危險的塞壬”描述來得直觀鮮活。相貌平凡的中年大媽伊芙,與生性嗜血的殺人狂魔小變態,看似處于對立的極端。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她們是同一種人,是影視劇中只會以配角身份出場的角色。但在《殺死伊芙》中,二人卻在你捅我一刀,我給你一槍的角逐中,牢牢占據了全劇的最核心。如果說緊湊有序的節奏、黑色幽默、荒誕、犯罪、懸疑等色調的雜糅是使《殺死伊芙》成功完成品質進階的關鍵因素,那么對于女殺手這一角色的加工處理,則可以稱得上是全劇的神來之筆。畢竟讓觀眾接納并喜愛一位,并非是“城市獵人”般懲惡揚善的英雄殺手,而是以此為謀生手段,享受殺人快感的女魔頭,絕非易事。但在《殺死伊芙》中,散發著“惡”氣息的小變態,卻成為了全劇最富魅力的角色。細細品量之下,不難發現《殺死伊芙》對小變態包裝打磨的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不太驚艷的背景渲染。在《殺死伊芙》中小變態是psychopath即冷血精神病患者,缺乏正常的人類情感且有暴力傾向。而劇中的殺人場面正是以小變態的視角展開,“只有任務沒有情感”“只能理解字面含義”等設定,使她異于常人的行為開始變得有跡可循。第二道工序是巧妙的鏡頭語言調度。《殺死伊芙》稱不上是一部縝密的犯罪片,撲面而來的荒誕感常常貫穿著殺人環節。這并非是編劇的失誤,反而是遞給小變態的一顆解藥。在荒誕感之中,觀眾無法對受害者產生共情的同理心,而殺手自然也不會背負上觀眾的憤然情緒。第三道工序便是從赤裸的“惡”中,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角色魅力。正如觀眾所說:女殺手的人設特別驚喜,很難想象天真的無辜感和狷狂的變態向,這兩種特質放在同一人物身上并且毫不違和。在這樣的情況下,足夠罕見、人設足夠飽滿的女殺手與重新定義女性美的伊芙相結合,確實足夠出彩。小變態是孤獨的天才殺手,這些年來囂張地游走在開膛破肚、閹割、刺喉的血泊中,卻一直逍遙法外。突然得知有一位女特工在追蹤她,恰巧這位女特工就是當初在洗手間偶遇,有著一頭令她著迷的卷發女人時,這讓小變態興奮得不能自持。初看之下,像極了常見的一警一匪版“貓捉老鼠”游戲。只不過這一次,“老鼠”仿佛才是占上風的一方,將“貓”玩弄于股掌之中。在殺人現場留下伊芙的名字引起她的注意,當伊芙前來調查她時偷走她的行李,還行李時塞滿了精心挑選的衣物香水,闖進伊芙家里只為和她共進晚餐……囂張中又帶著幾分“好磕”的浪漫。《殺死伊芙》的編劇說過:這兩個女人甚至不需要見對方就能感受到對方的存在。她們以一種比浪漫關系更復雜的方式給予彼此生命。它是激昂的,是理智的,是渴望的。行至這里,已經足夠有新意,但能擔得起“口碑神劇”之稱的劇作,顯然絕不會止步于此。當我們淡化《殺死伊芙》新奇的設定,模糊雙女主之間姬情滿滿的對白,從伊芙與小變態兩位具象角色中升騰出的精神概念,就開始變得愈發清晰。伊芙是你在街頭絕不會多看一眼的人,她所象征著的,也正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善。而小變態所象征著的,則是直白的甚至帶點天真的,從欲望中生長出的最原始的惡。小變態與伊芙彼此迷戀,存在于她們之間的有愛、有情欲,但更像是人性深處善與惡的此消彼長、互相吞噬。劇名《殺死伊芙》或許也并非是肉體上的死亡,而是伊芙內心所堅守的正義與善在小變態的攻勢下逐漸消散。殺手與特工,似乎是被宏大立意劇作“買斷”的特有角色,只能徘徊在政治陰謀、時代精神等大格局之中。此般角色或許足夠偉岸,但卻逃不掉工具人的命運。在近十年的亞洲影視劇中,最深入人心的“殺手”或許便是韓劇《城市獵人》中,李敏鎬所飾演的李潤成。但走向卻截然不同,《城市獵人》以懲惡揚善,行俠仗義為主題,以歷史為背景,以韓國的政治環境為舞臺,揭露了黑暗的現狀。但在濃烈的政治色彩和深刻的社會意義面前,“殺手”的屬性卻淪為了附庸。在中國,也有殺手形象存在于諸如《暗黑者》等影視劇中,同樣肩負著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的使命,卻依然沒能逃過被打上反派烙印的結局。而《殺死伊芙》對于這些宏觀的設定與陰謀似乎毫不在意,即便三季以來故事背景一變再變,但鏡頭一直聚焦在伊芙與小變態身上,未曾有過絲毫的動搖,無論是二人的相愛相殺,還是對政治的抨擊都能感受到個人濃厚的欲望氣息。當宏大的野心被關起,對人性的關懷便不可避免地蔓延四溢。這份“小而深”的堅定似乎在不經意間,就打破了同類型題材宏大立意的格局。而在“人性”這一基點上,《殺死伊芙》也做出了向下扎根的努力。在凝視人性與欲望的同時,《殺死伊芙》也用伊芙的角色魅力,重新定義了女性美的含義,男女平權、自我意識等精神也在劇情的推進中逐漸覺醒。這份在扎根、下沉中生長出的人性關懷,或許便是《殺死伊芙》最致命的魅力。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冷罐頭 來源/編劇幫(ID:bianjubang)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EfFfuwZcWkPlCk_Jnla4yQ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