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國,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尤其擅長拍攝驚悚懸疑片。希區柯克在英國拍攝了大批默片和有聲片之后,開始前往好萊塢謀求發展,于1956年加入美國國籍,并保留了英國國籍。在長達六十年的電影藝術生涯里,希區柯克總共拍攝了超過五十部的電影作品,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電影藝術大師。
希區柯克是一位對人類精神世界高度關懷的藝術家,他一生導演監制了59部電影,300多部電視系列劇,絕大多數以人的緊張、焦慮、窺探、恐懼等為敘事主題,設置懸念,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他那種遠見卓識的創作風格和創新的攝影技巧令許多現代制片人傾倒,競相學習甚至模仿他。
雖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電影,其中也沒有我們現在所崇尚的各種特技和特效,但是他影片的懸念發人深思,直到現在,人們對它依然持肯定的態度。無論從被認錯身份的人到窺陰癖者再到性格孤癖的殺人犯,希區柯克執導的影片最終的目標是——展現出人性最深層的恐怖和最異常的思想。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每一段戲都要考慮觀眾的感受,要確定里面的內容是有吸引力的。
人們是去戲院找樂子的,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在經歷險象環生般的刺激之后還是很安全。戲院是安全的地方,希區柯克了解這點,所以他會往觀眾身上丟東西,把他們拋下懸崖,帶他們偷窺危險的戀情,知道當他們走出戲院后,又要回到正常生活,電影越有趣,越多人會再回來。制造情緒 - 像: 恐懼、歡樂、驚訝、悲傷、生氣 - 是拍每一場戲的終極目標。想知道攝影機要放哪,就要先知道那場戲要制造什么樣的情緒。情緒來自角色的眼睛,鏡頭遠近可以控制情緒的強弱。特寫會讓屏幕充滿情緒,鏡頭拉遠,情緒會消散。突然從遠景跳到特寫會讓觀眾驚訝。從演員頭上奇怪的角度拍,可能代表特別的意義。
希區柯克用這個原則去安排他的每一場戲,控制觀眾何時情緒該激昂,何時該放松。他把這個比喻成作曲,只是,他不是在玩樂器,他是在玩觀眾。攝影機可以是人,游走房中尋找可疑物。這會讓觀眾更有參與感。許多電影開頭都會有攝影機游走,介紹電影關鍵對象的鏡頭。
希區柯克從默片起家,沒有聲音,必須用畫面說故事。但到了1930年,有聲時代來臨,一切都變了。一切都變成對白導向,電影開始仰賴演員對話。他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用畫面說故事,不要只把攝影機當攝影機。
人們對話,通常不會把內心最深處的想法講出來。一個對白可能很瑣碎、無聊、平淡無味,但講的人的眼睛通常會透露他真的想要什么。一場戲的重心絕對不要放在角色說的文字上面,讓他們同時做別的事情,用舉手頭足拍出他們內心的想法。除非真的有必要,再用對白說故事。所以,電影人要填滿的不是對白的頁面,而是電影畫面的框框。詹姆斯.史都華在看一個地上的陷阱,接他微笑的畫面。
詹姆斯.史都華在看一個女人脫衣服,接他微笑的畫面。
不用對白,把想法植入觀眾腦中,就是觀點式剪接。這是主觀式的電影技法 (subjective cinema) 。拿主角的眼睛,利用剪接,給他東西看。
可以在主角與他看到的東西之間交互剪接,增加戲劇張力。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技法,有時比好的演技更有力道。更上一層樓的方法,讓主角走向被看的東西,再跟拍他轉換視點的樣子,這樣觀眾會認為主角在分享他的私人秘密。這就是希區柯克所謂的 "pure cinema" (純粹電影)
注: 觀點模式下,如果另一個人在看主角,他就要往鏡頭里看。一系列特寫鏡頭組成的敘事,是基本的蒙太奇技法 (montage)。這跟一堆不相干鏡頭組成的敘事不一樣。這是設計過的,一只手、一張臉、一把槍、一個背影,串起來的故事,用這樣的方法講一個事件,只秀你想秀的部份,可以誘導觀眾,而且能完全掌握節奏。
希區柯克說這是:「把畫面的恐怖感,傳到觀眾腦中。」驚魂記中有名的淋浴戲,用一系列的畫面,把最暴力的地方避掉,你不曾看到刀戳進女主角的體內,但最暴力的畫面,發生在觀眾腦中。
基本原則: 重要的東西,用特寫拍,確定觀眾有看到。
如果你的故事情節令人困惑或需要觀眾記住大量信息,那就不可能產生"懸念"。產生“希區柯克能量”的關鍵就在于把握好觀眾易懂的簡潔、線形發展的故事。劇本中的一切都必須是流線型的才能產生最強烈的戲劇效果。把那些與之沒有關聯的部分拿走,使劇本保持清爽簡單。在每一場戲里,都應該只保留那些扣人心弦的要點內容。正如希區柯克所說的那樣,“什么是戲?不就是把生活中無聊的部分削掉嘛......"(特呂弗)
把每一個角色都往觀眾所期待的完全相反的方向去寫。把無腦的金發碧眼女郎變成才貌雙全的佳人,讓古巴人說一口法國口音,罪犯一定都是一些富裕而成功的人士。他們都應該擁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性格,不按常理出牌,而不是做出觀眾根據“前文”所能推測出的決定。這些具有諷刺意味或一反常態的角色反而會讓觀眾覺得他們更真實,為更多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做鋪墊。
希區柯克的“罪犯”常常都是富裕的“上層建筑”,你從來都不會去懷疑他們,警察和政客通常都“腦殘”,被指控的人大多是無辜的,而真正的惡棍倒是逍遙法外,因為沒有人會去懷疑他們。每一次情節的進展都充滿了“驚喜”。幽默感是希區柯克故事的基本要素。假設你給你的主要角色設計個惡作劇,那就他或她陷入最具有諷刺意味的境地。讓意料之外的阻礙或巧合等最糟糕的事情發生在他/她身上,都可以建立劇情的緊張氣氛。
在《家庭陰謀》(1976)中希區柯克在主角發現剎車油泄露之前,就提前將這條線索展示給觀眾了。在《驚魂記》(1960)中我們在偵探(馬丁?鮑爾薩姆)發現之前,就已經知道母親其實是個瘋子,這讓鮑爾薩姆進屋那場戲成了希區柯克電影生涯中最具懸念的一場戲。在《艷賊》中,提比?海德莉從辦公室的保險箱里偷了錢,正要溜走之際,她碰巧女仆正在打掃隔壁的房間。女仆是完全無知的,沒有意識到她的存在。要是女仆發現她,她就會被抓住,但觀眾是希望她能逃之夭夭的。所以那個女仆拖地拖得越歡樂,就離海德莉越近,越有可能發現她。觀眾的緊張情緒就被激發起來了。
你會發現希區柯克常常會用天真無辜的“老阿姨”來增加電影的幽默感。這些人通常都是自以為是,廢話連篇,而且對犯罪毫無防范意識。如果有人有犯罪行為,這些人甚至還很有可能去幫忙。在一場戲中呈現兩種對比鮮明的情景能建立劇情的緊張氣氛。讓兩件互相毫無關系的事情在同一時間發生。當觀眾正在關注一件事情的發展趨勢的時候,插入另一件事。通常后者都是滑稽的,使觀眾分散注意力的,毫無意義的事情。(通常以對話形式出現。)這只是為了給你造成阻礙才出現的。
在《擒兇記》(1956)中,酒店房間里吉米?斯圖爾特和多麗絲戴正在緊張地通話的當口,誰也沒想到這時竟然來了兩個不速之客。這對不速之客的談笑風生與整場戲實際的勢頭形成對立。在《愛德華大夫》(1945)中英格麗?褒曼看到一張從門縫里塞進來的紙條。就在她撿起紙條的時候,她的同事跑來告訴她格里高利?派克失蹤了。而這兩個人完全沒有意識到她們正是站在格里高利?派克留下的字條上!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觀眾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去將會發生什么。“線索”是希區柯克式懸念的基本要素;向觀眾展示一些主角們看不到的東西。如果有人要加害主角,在那場戲的一開始就讓觀眾知道,然后讓劇情按照正常的情節發展。其間時不時地提醒觀眾危險正在逼近就會造成一種懸念。但一定要記住,這些懸念并不在主角的腦海中,他一定是對這一切一無所知的。“獲得真正懸念的基本要素,就是讓觀眾先知道點兒什么。”
一旦你讓觀眾進入了扣人心弦的懸疑,結果就不能是觀眾所能臆測的。要把“轟炸”進行到底!帶領觀眾朝著一個方向走,“驚奇和曲折”就是趁他們不注意的時候突然抽掉他們腳下的地毯。
在《海角擒兇》(1942)的高潮戲中,諾曼?勞埃德被羅伯特?卡明斯的槍口逼到自由女神像頂上。就在你覺得他就要完蛋的時候,卡明斯開始講話了,勞埃德驚得失手從邊緣翻倒下去。麥加芬是制造單純懸念所產生的“副作用”。他的意思是,當懸念建立在情節發展的高潮時,它本身所講述的故事是什么并不重要。如果你把一步步的懸念都設計好,并按照前文所預測的發展,無論劇情是什么,觀眾仍然會緊緊盯著熒屏。你可以運用可以成為麥高芬的隨機情節安排。
麥加芬其實什么都不是。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起懸念。(席克爾)它可以是《諜影疑云》中含糊不明的“假定政府機密”,或是《39級臺階》中"記憶先生”的又長又具體的武裝計劃。又或是在《火車怪客》中的那條攔路狗。沒有人會在乎那條狗。它存在只是為了一個原因——制造懸念。它可以是個人,一個鬧鐘,一只會講話的鸚鵡或者是個什么都不是的MacGuffin!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拍電影網 來源/導演幫(ID:daoyanbangwx)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o1io_RWmm9EOs3QukVqF-g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