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曾經風靡全球、斬獲3項金球獎和15項艾美獎的經典英國時代劇《唐頓莊園》在收官四年之后,首次登上大銀幕。
2010年,由英國ITV打造的古典劇《唐頓莊園》,以其沉穩大氣的考究制作,首播即成爆款,甚至成為當年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復古時尚單品的帶貨王,更是后來艾美獎歷史上收獲提名最多的非美國出品劇集。
英劇《唐頓莊園》描繪了1912-1925年發生在舊式貴族格蘭瑟姆伯爵所屬的唐頓莊園里的故事。電影版《唐頓莊園》由邁克爾·恩格勒執導,劇本由劇版編劇朱利安·費洛斯操刀,一眾英劇原班人馬組團出演,講述的是1927年英國國王王后造訪唐頓莊園前后發生的故事。電影版作為劇版的大結局,交待了各成員最終的人物命運,以合家歡的大團圓結局告慰了廣大粉絲劇迷。
影版《唐頓莊園》是對于電視劇版原汁原味的呈現,滿足了電視劇迷的情懷訴求。電影觀眾超過七成為女性,35歲以上的觀眾占到了六成以上,屬于略小眾卻精良的粉絲向電影。影版展現出了與電視劇不一樣的剖面圖,節奏節拍較劇版更為強烈,惟一的缺憾就是少了馬修“大表哥”。已經在劇中車禍故去的“大表哥”此次未能像影版《絕命毒師》里的老白一樣,在主角的回憶中驚艷登場。
與劇版重點表現英國上層貴族的那些事相比較,電影版更像是“一票仆人挑大梁”。片中面對王室嚴苛又考究的接待規格,以貝茨和安娜為首的住家仆人們,雄心勃勃地挑戰皇家仆人,決定來一場唐頓式的高規格款待,以捍衛唐頓莊園的榮耀。
在國王王后蒞臨的重場戲之前,編劇做了大量細致的鋪陳:威爾森領著皇家貼身男女仆先行趕到,指導唐頓莊園的住家仆人;威爾森糾正巴羅的說法,他是國王的貼身首席男官,不是什么管家;國王王后的食材都是特供的,皇家主廚考貝特只為王室烹飪,唐頓廚娘只配做皇家仆人的飯菜,并且唐頓仆人只能侍候皇家仆人,皇家仆人不愿和唐頓仆人一起在仆人大廳用餐;接待陣仗之大,新管家巴羅應付不來,瑪麗搬來救兵老管家卡森,皇家仆人的傲慢和排擠連卡森也招架不住,巴羅在一旁看卡森笑話;閱兵式明日在即,需要連夜布置好露天座椅,天卻下起了暴雨;鼓吹愛爾蘭獨立的極端分子計劃在唐頓暗殺國王,蠢蠢欲動……
片中,編劇讓過場戲極大地發揮了作用。作為說明性、穿插性和過渡性場面的過場戲,為重點場面服務,可以介紹功能性人物和次要人物,為劇情發展鋪排伏線,調整節奏。過場戲的“包袱”弄不好,重場戲的“包袱”就抖不響。在這里,好的過場戲,往往使次要人物和功能性人物形象鮮明突出。
回到英劇《唐頓莊園》,有人說這是一部家庭倫理肥皂劇,也有人說這是一部嚴肅的歷史劇。但在編劇費羅斯看來,僅僅把《唐頓莊園》視為一部歷史劇,那就把它看輕了。編劇費羅斯有意將故事背景安放在一戰前夕。一戰是英國貴族逐步走向沒落的分水嶺,也是英國處于蒸汽時代和電氣化時代更迭之時。通過一座舊式貴族莊園的變遷,以小巫見大巫,可以折射出英國在一戰前后的社會百態,新舊價值觀在這里不斷地碰撞角力。這是一曲舊世界的挽歌和新世界的禮贊。
所以,《唐頓莊園》并非是簡單的英國上層社會家長理短、樓上樓下的故事,它呈現的是一種“繼承與革新”的沖突和吶喊,寫的是時代精神,看的是人物命運。
除了一戰背景以外,故事涉及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一戰前)、西班牙流感肆虐、愛爾蘭獨立戰爭、德國納粹主義興起、俄國社會主義革命、英國遺產稅出臺、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等重大歷史事件。
在當時以男為尊、等級分明的英國社會里,女編劇費羅斯對于三位貴族千金的設定,也十分值得玩味。正如劇中所云,“永恒的只有變化”。由第一季到第六季,英國女性地位的升遷成為了時代洪流中不可阻擋的標志印記。
一戰不僅沖擊了原本階級分明的英國社會,男仆上前線,女仆去上菜……而戰后英國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新型貴族和新興中產階級的朝氣蓬勃,工人階級的崛起(相較于仆人,工人們更愿意在工廠或商店工作,以便掙取更靈活的時間)……這一幕幕新舊更迭的時代片段,像廚娘帕特莫太太手中的蘇打粉一樣,被巧妙地糅在了《唐頓莊園》的面團里。
我們知道,英劇的商業壓力和收視壓力好于美劇,制作精良考究,更重品質。一部經典的英劇總是讓人等到望穿秋水。
與眾多美劇的強劇情、強節奏不同,英劇《唐頓莊園》看似不溫不火,實則暗潮洶涌;看似娓娓道來,實則沖突不斷。故事以著名的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為開場,從莊園主客易位的矛盾沖突寫起,卻并不完全拘泥于只展現主客易位的矛盾沖突。
劇中看似缺少劍拔弩張和強烈的外部沖突,實則不然。人物之間的性格沖突,主人公的內心沖突,時代巨變的外部沖突,一個倒都沒少。戲劇沖突關鍵體現在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層面,將筆觸集中在揭示和描繪人物內心動作的發展軌跡的劇作,卻更難能可貴。
在劇中,出現了大量的晚餐、晚宴的戲碼,生動再現了當時英國貴族家庭典型的生活場景。對于英國貴族而言,進餐是一種儀式,每每還要更衣盛裝出席。對于平民、仆人而言,食物、充饑才是重點。而這種貴族式的表現方式,在劇中也被應用于人物的轉變當中。第四季,劇中通過一場帶有貴族標簽和儀式感的騎馬戲,宣告女主瑪麗從馬修之死的打擊中重新振作走了出來。
在創作手法上,編劇通過一兩個大事件貫穿每一季,例如第一季,以“唐頓易主和瑪麗的丑聞”兩個大事件貫穿整季;第二季則以一戰為背景,這時故事稍顯沉郁一些,以“唐頓莊園作為傷兵療養院和瑪麗馬修的情感糾葛”貫穿整季。其中,療養院這一情節取自于唐頓莊園原型城堡的主人——赫伯特家族在一戰時的真實寫照。
而到了每一集,則依據幾條既定的人物線索穿插寫來。豐富多彩的群戲是該劇的特色,群戲則通過每位人物獨立的故事線索鋪陳開來,例如第一季貝茨的“去與留”、三小姐茜珀的“女權的抗爭”、帕特莫太太的眼疾等等。
于是,我們不僅看到了主人公瑪麗的傲慢與偏見,主要人物老伯爵夫人的睿智與英式幽默,二小姐的嫉妒、悲情與成長,更看到了次要人物男仆托馬斯在好人與壞人邊界上的游走,既看到他外在的另類,又看見了他內心的孤獨……
另外,在人物刻畫方面,編劇擅于抓住細節。例如,刻畫伯爵羅伯特與夫人柯拉置氣的情緒時,每到此時,老爺羅伯特總會對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表達不滿,要么是男仆莫斯利的頭發,又抑或是愛犬艾西斯被勾搭調情等等,這里既有喜劇效果,又符合人物性格。
不過,盡管編劇在人物的關系線上頗費思量,但對于長達六季的系列劇集來說,很好地保持創作上的延續性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通過不斷的場面拓展來實現,例如引入新的人物、新的戀情、新的三角關系、新的強沖突等等。第六季,以瑪麗亨利的新戀情和醫院的時代改革為主線,這是老爺羅伯特為繼承人瑪麗放權的一季,也是編劇寫不動、后勁乏力的一季,也難免陷入了套路深的創作泥沼,某些橋段例如“通過誤診來改變劇中人物關系”等手法在劇中被多次啟用。
休斯太太說,“再好的關系也有起有落”。這是唐頓莊園里“雞湯媽”女管家休斯太太時不時迸出的一些至理名言。在時代的浪潮面前,人們往往是渺小的,“繼承與革新”于現代人而言,亦如是。
電影結尾處,當女主瑪麗接受奶奶老伯爵夫人的囑托、正式接過唐頓莊園主人的接力棒時,似乎是對于現實的一種喊話。現實中,唐頓莊園的原型——海特利爾城堡,仍由管家克林一如既往地照料家族成員的起居,數百年的餐具擺放依然如昨,仍保持著井然又精致的接待規格。莊園狼頭大門上篆刻的法語“我只為您服務”還清晰可見。今天,現代的英國私立學校里還保留有貴族的傳統文化。或許,當我們看懂了《唐頓莊園》,便讀懂了這種文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cc 來源/編劇幫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r8O2wO2C-PdmdH10zfGERg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