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工廠”劇本技術鑒定結果
基本信息
前言
故事都是關于人的改變的。在大多數電影中,我們總是透過某人的行動及改變,隱喻某一事物及其背后的本質和意義,借以傳達主題。但亦有一些主題無法用某人的個人行為和改變來隱喻。
當我們的故事,不僅僅滿足于透過某個個體折射本質和意義,主題變成對群體的探討時,例如:人類如何面對?階層如何改變?諸如這些探討群體本質和意義的主題,故事又該如何處理呢?
《寄生蟲》便為如何創作群像主題的電影提供了極好的范本,其方式與編劇工廠之前分析的電影《天地大沖撞》的方法極為類似,可對比兩部電影的劇本評估報告進行學習,效果更好。
我們通過優秀電影案例《寄生蟲》,精心對比分析此類群像主題電影如何靈活運用規則,將技術與藝術,故事與思想完美融合,給觀眾以美的享受,用以拓展編劇的技能維度和創作的寬度,以下是詳細的信息分析。
基本信息分析
《寄生蟲》是奉俊昊導演的一部類型明確的故事片,雖然影片在技巧手法,主題表達上做出了一些不同的選擇,使得故事獨特新穎,但影片依然嚴格遵循著類型電影的原理,做到了類型清晰,結構完整,主題統一。
影響《寄生蟲》在故事情節上新穎獨特的主要原因,在于編劇對主題表達的選擇上,即影片并不僅僅關注個體的成長與改變,而致力于探討韓國社會日益嚴重的階級對立的群體問題,將目光聚焦在底層的階級的群像之上。雖然之前韓國電影也出現了一些藝術氣息濃郁的作品探討過這一主題,如《燃燒》,但以類型電影見長的奉俊昊導演,用類型片的故事技巧和方法,通過講述一個有趣而獨特的故事向大家證明,類型片依然可以承載沉重的命題和個人情感的表達,只不過這一類導演,也同時希望講好一個故事,除此之外,并無差異。
注:圖源《燃燒》
因為大多數電影探討的主題都是沿著個人的成長和改變設計的,那么表達群像主題的電影如何做到既保證故事結構的完整統一,不至于松散,又可以表現一個群體中的人的集體困境呢?這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我們常常會因為要表現群體而使得故事變得松散,用技巧控制故事的結構和主題的表達此時就顯得格外重要。通過對故事原理進行創造性地改變,就可以輕松的兼顧兩者,達到主題和結構的完美統一。
影片類型
影片《寄生蟲》屬于“被制度化”的“事件群體”類型。這類題材的基本議題是:做他們還是做自己?該類型需要滿足三個基本元素:1.一個群體機構,這個“機構”可以是一個家庭,一個組織,該片所展現的是社會群體中階級兩極分化的制度和現狀;2.一個“選擇”,基宇想要打破制度的鴻溝,融入上層階級;3.一種“犧牲”,基宇妥協于階級制度,最終沒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美好的“夢想”依然只存在于幻想之中。
基宇一家人的反抗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影片依然傳達給觀眾一個信息,那就是不要對群體內部發出的聲音置若罔聞,階層的矛盾(制度)如果不被打破,悲劇則必然愈演愈烈。
被制度化類型的人物分為:天生反叛者(白蘭度型)、天真型和公司人三類。影片中基宇屬于“公司人”,他處于階級體制中已久,從他身上我們體會到順從就等于失去了人生的“果實”。
人物原型
《寄生蟲》中主角基宇的人物原型是婦女之友。這一原型理解女人,他鼓勵女人變得堅韌、強大和性感。基宇在教多慧做題時,鼓勵她不要因慌亂而輸掉戰場。他能清楚看到女人內心深處的傷痛和渴望。基宇面對缺愛的多慧,展現出真心實意的關心與安慰。他特別機智,能說會道,設計一系列方案讓全家進入豪宅,這一原型最大的動力是愛和歸屬感,基宇為了愛與歸屬感,想讓全家人都改變命運,并且想殺掉阻攔自己幸福的吳勤世,和多慧在一起,“躋身”上層階級。
四位一體
《寄生蟲》四位一體人物設計中,對手是非實體,即悲劇的過往——身處于底層的階層,他們希望能改變自己的階級地位和生活命運。這一困境造成了基宇在有機會到富人家工作后,思想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壓抑已久的改變自己的命運,逃脫底層階級的內心愿望得以激發,生活平衡就此打破。這一愿望持續給主角一家人提供障礙,最終基宇為了和多慧在一起,決定殺掉吳勤世,實現融入上層階級的愿望。這與《摔跤吧爸爸》采用了同一種對手設計方式,即女主人公因為印度女性的宿命而被迫選擇用摔跤的方式改變命運,這一宿命擊碎了女孩的生活,并持續為主角提供障礙。
注:圖源《摔跤吧爸爸》
對手常常表現出一種共通性的恐懼,即所有人類的瘋狂與暴力的傾向。基宇給多慧當家教是一個可以接觸上層階級的機會,這折射出了基宇內心對身處下層社會的不甘以及面對上層社會的“自卑”與“恐懼”。基宇只有遭遇他的這一陰影,并將它融合在自我里,他才能得以改變。但是最后基于失敗了,家人被殺,爸爸被困。他必須要直面自己內心的恐懼,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努力掙錢,買下豪宅,才能解救父親,沖突才能解決,即基宇要正確面對階級差異才能得到解脫。這正是通過和這個非實體對手的對抗,實現對自我缺失部分的整合,也是人物應該成長和改變的地方。
情感線人物即B故事人物是前幫傭雯光夫婦。根據故事原理規定,情感線人物是與主角相關聯(綁定),且必須從另一個層面承載主題的人,應該是能夠“幫助”主角學到人生經驗的愛人、精神導師或者一個團體。這一原理最廣泛,最普遍的運用是將情感線人物設定為與主角相關聯的愛人,親人,朋友。一般情況下是一個人,這個人與主角關系親密,并從精神層面上給主角幫助,與主角形成B故事的情感關系。
但《寄生蟲》的編劇,卻對該故事原理的功能要求進行了一些差異性地選擇,故事立刻變得不一樣。影片的B故事選擇了電影中較少選擇的一個團體,并且沒有將B故事人物,即前幫傭雯光夫婦設定為常規選擇中的和主角較為親密的愛人、親人、朋友,而是選擇了與之相對立的團體——擁有著同樣困境的另一個底層群體,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這個B故事團體,既能夠與主角相綁定,也能夠承載主題,還能夠承擔啟發主角人生經驗的作用,所有故事原理的功能全部具備。我們對此感到新穎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數故事都是個人成長故事,表現群體主題的電影較少,但故事原理對此也有明確的技巧運用方法,只是需要我們更佳熟練掌握技巧,才能靈活運用。
如影片《天地大沖撞》,B故事也不是與主角較為親密的愛人、親人、朋友,而是由船長與女記者形成B故事,但是兩人不認識,甚至不在一個空間(船長在地球之外),但影片的編劇依然通過女記者直播船長等人的消息,將這兩條線索綁定在一起。兩部電影的編劇,都是極其精通故事原理的天才,兩部電影類型和主題截然不同,卻運用了相同技法巧妙的編制了兩個同樣想表達群體主題的故事。影片《寄生蟲》中的群體是通過雯光夫婦這樣一個與金家一樣“寄居”在豪宅里的團體,來表達底層階級群體與上層富人階層根深蒂固的對立與矛盾的主題;《天地大沖撞》中的群體是通過災難面前,尋找“家”和“愛”的女記者,小男孩等群體,來表達和探討人類在災難面前如何回歸“家”這個情感家園的主題。電影迥異,但手法異曲同工!
注:圖源《天地大沖撞》
影片的智者是非實體智者,一個意念——擺脫底層階層。第三幕中,基宇要保護一家人的身份不被拆穿,能夠繼續“寄生”在豪宅,于是決定殺掉吳勤世,以絕后患。正是這個想要擺脫底層階層的意念主導了主角的行為。在智者的引導下,主角如果選擇正確的方式展開行動或在最后覺醒,則會走向成功,但如果主角選擇錯誤的方式試圖完成智者的引導,且在第三幕不選擇覺醒,則會面臨失敗或死亡。基宇一家正是因為采用后者的錯誤的行為方式,且拒絕覺醒,因此結局以失敗和死亡告終。
需要強調的是,大多數電影中的主角,都會在智者正確的引導下,做出正確的行為,走向最終的改變,但該片則選擇了主角在面對智者正確的引導——改變自己的生活時,既沒有選擇擔起責任,靠自己的努力改變一切這樣正確的方式;也沒有采取通過對抗陳腐無知的上層階級,來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權益這種正確的方式,而是選擇了保有固有的階級對立并不與之對抗,同時自己一家試圖融入上層階級這種錯誤的行為。這便注定了他們成為階級矛盾激化的犧牲品。
英雄之旅
影片《寄生蟲》屬于男性英雄之旅。男性英雄之旅需要在建置部分構建主角的社會期望。基宇的社會期望是養家糊口,作為無業游民的他最需要一個職業,得以讀書、養活家人。情節點1基宇建立的需求是贏得一個目標——他需要把家人都弄進豪宅,而基宇在中點更加清晰的明確了這個需求,他們要阻止前管家雯光把視頻發給女主人,實現全家人寄居富人家的目標。男性英雄之旅的另一個要求是:人物直到第三幕才會覺醒,角色也可以選擇不覺醒,因此男性英雄之旅第三幕有上升或下降兩種結局走向。基宇在第三幕沒有覺醒,他沒有正視自己的缺點和改變,反而想殺掉吳勤世,維護自家人的“地位”,因此他走了下降的方向,人物必然面臨失敗的結果。
認同危機
《寄生蟲》中主角基宇的“認同危機階段”屬于“自主 VS 懷疑與羞恥”,這一階段的要求是:借著“正義之師”對抗“權威”,以一種常人無法做到的方式,表達他們的“自治權”。主角基宇需要克服對自己的“卑賤地位”感到“羞恥”以及對未來能否擺脫這種處境的懷疑。
基宇自以為代替了朋友敏赫,也打算在多慧畢業后與她結婚。混進上層社會讓他對自己的身份有了幻想,他可以變得如大學生敏赫一般,去教訓在自家窗戶口隨地小便的人,這是基宇對自己“卑賤地位”感到“羞恥”的心理學依據,也是后續行為的潛在動機。可是基宇并沒有選擇正確的方式來對抗“權威”,在自身明確的“自卑感”心理影響下,基宇及家人并沒有想著如何對抗制度,而是希望融入上層社會,實質上,他們并不想推翻制度,也不想獲得“自治權”,而是希望借著混入上層社會,實現自己改變生活的目標。
這部電影劇作技巧上的獨特之處在于,編劇和導演基于主題表達的需要,對劇作技巧中的四位一體,英雄之旅以及心理學層面的“認同危機階段”等元素進行了獨特的選擇和創造性的轉化。
編劇選擇了大多數電影很少選擇的結構設計方向和處理方式,例如:在大多數電影的“四位一體”的智者功能的設計中,主角常常在面對智者的正確引導時,采取正確的行為方式并最終覺醒。這也是很多電影的結局方式,主角最終得以成功和勝利,但《寄生蟲》中,由于特殊的主題表達,編劇選擇少數電影“不覺醒”的結構走向(如電影《白鯨記》),讓主角在面對智者的引導時,選擇錯誤的行為方式,并在“不覺醒”的人物命運設計中,走向失敗和死亡的結局。而這個錯誤的行為方式,又創造性的改變了“認同危機階段”的一般用法。
注:圖源《白鯨記》
影片選擇了“自主 VS 懷疑與羞恥”這一人物的“規范沖突”階段,但編劇并不想像《角斗士》那樣來處理故事結構和人物,即借著對抗“權威”來爭取自己的“權利”,獲得自身的“自治權”。編劇并沒有選擇大部分人選擇的為了克服自身的“羞恥感”而對抗“權威”的正確行為方式上,反而選擇了為了克服“羞恥感”而試圖妥協,融入制度的錯誤行為方式上,創造性的改變了“認同危機階段”的常規用法,從而改變了故事的設計方式,結局自然也根據這些劇作技巧選擇的不同而改變,由此創造了一部主題獨特,故事新穎的電影作品,但編劇并沒有推翻故事的原理和技法。
需要說明的是《寄生蟲》中所有劇作技法都遵循故事兩千多年來的不變原理,編劇只是在原理要求中,對劇作技巧進行了創造性的選擇和改造,這種藝術化靈活運用技巧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精妙絕倫!
心理防衛機制
《寄生蟲》的“心理防衛機制”(即一種保護自我的行為,借著釋放某些被阻絕的,原欲能量造成的壓力來達成)是:壓抑——抑制。借著在角色身上創造高強度的壓抑,創造了故事的張力和懸疑,當張力最終被釋放時,即便幾句話、一個手的觸碰,都可以具有不可思議的,情緒宣泄的力量與戲劇性。基宇對階級感的壓抑,在第三幕眾多來賓到場多頌的生日宴上爆發,這一刻他體會到階級的分化。
這一心理防衛機制同樣存在于基宇的家人身上,就像存在于每一個底層階級人身上一樣。金基澤面對影片中各種表現階級“符號”的事物:如半地下室的蟑螂、反復在影片中強調的“窮人”氣味、被殖民被入侵的印第安人象征等,長時間抑制自己的情緒,最終被樸社長捏著鼻子拿車鑰匙的動作刺激,這種對待生命如此冷漠的行為,使得金基澤無法再壓抑內心的憤怒,金基澤拿起刀,刺殺了樸社長,宣泄自己的情緒,釋放張力。
節拍點對比分析
第一幕 建置
1.開場畫面
規則:電影的開場畫面,通常要設定基調,情緒,風格。開場畫面往往與終場畫面相反(相呼應)以凸顯主題(故事都是關于改變的)。
分析:《寄生蟲》采用了主角基宇直接登場的開場方式。變相通過主角基宇3p中的家庭生活——展現了住在狹小、潮濕的半地下室里,生活窘迫的金家四口人的生活,迅速建立了基調,情緒和風格,并告訴觀眾這是一個關于貧窮家庭的故事,即這是一個關于“底層階級”人物命運的故事。
影片結尾,基宇的豪宅幻想結束,回到現實,他在自家的地下室給“寄居”在豪宅地下室的父親寫信,表明父子倆一定會“重見天日”。開場畫面與終場畫面得以呼應,由幻想跌入現實,這是電影表達的主題:階級的固態差距難以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編劇利用構建主角3P生活這個本應該出現在“鋪墊”節拍點的技巧前置的方式,展現影片的基調,情緒和風格,并建立影片的戲劇前提,即電影是關于什么的?這兩個開場畫面的核心功能,既完成了開場畫面的功能要求,又提前完成了人物的三維立體生活的塑造。
用此方法進行開場畫面設計的電影并不多見,但是一個值得借鑒和參考的靈活運用原理的經驗。
2.主題呈現
規則:在結構扎實的劇本中,前5分鐘里就會有人(配角)提出問題或做出陳述(通常針對主角),而這些正是主角缺乏的。那個人(配角)跟人生自然的,本能的,原始的一面有較多聯系,他會與影片中的主人公交談(這個人物會說“驕傲會導致挫折”,“家庭比金錢更重要”之類的話),主人公并不知道談話內容對他在影片中的角色延續極為關鍵,而這個問題或陳述就是影片的主題。編劇將在這個位置第一次有機會提出問題或做陳述,暗示電影主題。
分析:《寄生蟲》的主題呈現出現在影片的四分半鐘,披薩店員說:打包盒有壓痕,亂七八糟的披薩盒對品牌影響很大。但他們不能明白折線精準的盒子對品牌的意義,這個問題正是主角陌生的。編劇在這個位置第一次有機會提出問題或做陳述,暗示電影主題。亂七八糟的披薩盒對品牌形象的影響正如底層人對社會形象的影響一樣,特別是那些當街撒尿的人。
3.鋪墊
規則:通過呈現一小段主人公日常生活,建立主角的短期目標,揭示主角不公平傷害和潛在危險。我們把主人公在開場面對的狀況稱之為“停滯等于死亡”的時刻,意思是主人公對自己的現狀不滿(也可能自己沒意識到),如果主角不試圖改變(停滯在這一時刻)這一現狀還不如去死。這就意味著,任何電影的開場畫面都要展現一個身處困境的主角,不能出現“三無”主角,即:無缺點或缺失;無困境;無欲望。
電影的前10分鐘,要完成三件事情:
1.主角是誰:必須緊緊圍繞著主角的三維立體生活展開,即建立主角3P生活——職業生活(工作),個人生活(家庭及朋友)及私生活(獨處),是告訴觀眾誰是主角并了解主角的好時候,也要為后面做好鋪墊。主角要出現在正常生活(規律生活)中,平淡如水,但危機就隱藏在背后,所以生活在被轉變前要描述好平靜。
2.戲劇情境是什么:故事是關于什么的?告訴觀眾世界是什么樣的。
3.戲劇前提是什么:圍繞故事(世界)的戲劇性的狀況是怎樣的。
故事的引發事件出現;設定故事的賞金,賭注和故事目標;首次展現過往創傷給主人公的痛楚。必須向觀眾顯示什么是英雄缺少的東西,這些主角缺少的東西將會在劇本中爆炸,打開主角的頭,并治愈他。同時,我們也要給觀眾“喜歡”主角的理由。人物不一定非要可愛,但要將人物置于沖突中,人物的動作要充滿特點,可信。
分析:《寄生蟲》早在開場畫面就已通過建立主角基宇的3p(職業生活,個人生活和私生活)建立了影片的情緒,基調和風格以及電影是關于什么的,并且開場即塑造了主角的生活——一家四口都是無業游民,他們靠打臨時工維生,通過家里沒話費、無網絡的生活“常態”,塑造了基宇的職業及個人生活。
影片鋪墊部分在建立主角3P基礎上,也充分構建了影片的戲劇情境,并且根據被制度化這一類型的要求,應該將反映影片制度的階層沖突建立起來。該部分通過醉酒人在基宇家窗戶口小便,基宇無視妹妹的鼓動,如父親一樣無動于衷,揭示了主角作為層階底級的不公平傷害和潛在危險,同時展現了基宇的短期目標,“無業游民”基宇需要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基宇的朋友大學生敏赫把醉酒人趕跑的情節,展示了上層階級的“力量”,完成階級的建置,展現了影片的戲劇性情境,并且首次展現了基宇的過往創傷的痛楚——作為具有“羞恥心”的底層階級人民,被欺辱都不敢吭聲。敏赫的到來,也構成了故事的“引發事件”,使得故事得以運轉,但這一引發事件并沒有在鋪墊里得到揭示,而是直到催化劑處才得以理解,“引發事件”在該節拍點功能不夠完備,導致鋪墊部分無法設定故事的賞金,賭注和目標。
《寄生蟲》所展現的主角家庭雖是一群“無業游民”,但他們并不是好吃懶做的人,他們渴望工作。在同情心的作用下使我們“愛上”主角。
4.催化劑(面臨歷險召喚)
規則:影片中出現的第一次“劇烈打擊”。催化時刻,粉碎主人公原來平靜的世界,打破主人公所有生活的平衡。“新機會”被揭示,這個新機會有一個清晰,可定義的目的,而主角要實現這個目的。暗示主角某個內在問題,使用他這個原型的一些缺點——諸如貪婪,嫉妒之類,但主角不會馬上改變。節奏加快,陷阱就位。
分析:催化劑的設計有四種方式,分別是“隨機型”和“有因型”。“隨機型”包括天降鴻福型和天降橫禍型;“有因型”包括由主角做出決定導致和由一個力量足以顛覆主人公的人作出決定導致。
《寄生蟲》催化劑采用了兩次催化的方式,由“有因型”中,主人公自己做出的決定導致——基宇決定代替敏赫做家庭教師。“新機會”被揭示,這個新機會有一個清晰,可定義的目的——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勤勞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個“向好”的催化劑,帶給基宇家庭打破生活平衡,接觸上層階級的機會。陷阱就位,懸念構成。
5.爭執(辯論)
規則:1.新人物和關系發展,拴鏈人物——對手,導師,愛戀對象或伙伴出現(若之前未出現)。所有主要的配角在這一階段都應該登場,不管主角有沒有遇到他們。
2.揭示“渴望”——主人公對他要走上的道路產生懷疑,主角拒絕了“新機會”,嘗試能夠繼續保持從前的生活以及對待事物的方式,但是不斷有壓力和障礙推動他去考慮并接納這個“新機會”。
分析:《寄生蟲》的爭執部分揭示了基宇的“渴望”——但需要展現基宇對他要走上的道路產生了“懷疑”,這種“懷疑”是通過作用在主角基宇身上的一件“承認挑戰”的事件和一件“否認挑戰”的事件組成。基宇決定去富人家是基宇“承認挑戰”的事件,會修圖的基婷也幫助基宇偽造證書充分展現基宇“承認挑戰”的行動,但該影片中缺少基宇“否認挑戰”的事件,因此爭辯處沒有較好的完成基宇對自己要走上的道路產生“懷疑”的效果。
如果此處要增加基宇“否認挑戰”的事件,有兩種法式可以解決:第一種解決方法是讓主角主動質疑自己無法做到,并在行為上做出不去面試的動作。如果采用這一方式處理,可對基宇早上拿著偽造文書準備出發,與父母對話的這場戲進行修改,使其猶豫不覺,甚至想要放棄,即可達到“否認挑戰”的效果;第二種解決方法是讓主角基宇堅定的選擇面試,家人否認他,認為他可能會被識破并遭受嚴重后果,就像電影《綠皮書》中,主角決定要做黑人的司機,進行南下巡演,而妻子卻說他一定堅持不下來,會中途放棄。影片也可以選擇這種主角堅定,但其他人提出質疑的“否認挑戰”的技巧處理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選擇這一方式,就不能對早上出發這一情節進行修改,因為這一事件總體上還是一件“承認挑戰”的行為動作構成的事件,如要修改,應將情節設置到面試的前一天晚上,這樣主角的行為動作是一個“靜態”的“否認”的行為。
注:圖源《綠皮書》
“爭執”部分還塑造了對手代理人,并通過妹妹基婷成功進入富人家這一個事件構建和塑造出:作為群體機構的富人樸社長一家:單純的女主人、“天才”小兒子多頌、同時作為主角愛的興趣的大女兒多慧以及同時作為B故事人物的聰明的女管家雯光,并且作為上層階級的代表,貫穿全片并統一在同一個主題之下。甚至在管家雯光去倒青梅汁的時候對在之后劇情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環境——地下室也進行了交代。
催化劑的“分曉”事件同樣展現在該節拍點中,與塑造拴鏈其他功能性人物及環境整合在一個情節之中,即基婷通過基宇介紹進入富人家,并成功騙過了女主人,成為了多頌的美術老師的情節,基宇一家人的生活平衡被徹底擊碎了。
6.情節點1
規則:主角被迫接受了“新機會”。主角經歷的事件使他不得不確定一個目標,影片的主題世界扔到腦后,準備進入到第二幕中顛倒的“反主題”世界。(主角不能被引誘,欺騙,漂移到第二幕。英雄必須自己做決定。英雄無論如何,積極主動。)
分析:《寄生蟲》的情節點1是基宇一家人在司機餐廳中吃飯的情節,這個情節明確了主角一家想要將家人都安排在樸社長家工作,即寄生在富人家的目標。群體主角——金家一家人積極主動地接受、創造“新機會”,全家一起跌入了偽裝身份躋身上層階級的反主題(顛倒)的世界。
有觀眾會認為基宇將基婷帶入樸社長家,基婷設置圈套的情節看作是情節點1,但是要知道這個情節只是提及計劃,情節點1需要明確和展示主角的需求,不能是一個瞬間,也不能只是簡單提及,所以故事發展到了一家人在司機餐廳吃飯的時候才真正明確了主角的目標需求,一家人跌入顛倒的世界。
第二幕 對抗
7.B故事——人物成長第一步,表達
規則:多數劇本中的B故事是“愛情故事”,同時B故事也是承載電影主題的故事。B故事起點跟助推火箭一樣,有助于使原本非常顯眼的A故事銜接幕更加平滑,仔細想想。你已設置了A故事,并使其發展開來,現在我們要突然跳到第二幕進入全新的世界,B故事說:“足夠了,現在來談談別的事情吧!“”這就是為什么切換鏡頭通常與A故事相符的原因…但兩者范圍是不同的。
B故事給了我們喘口氣的時間,你必須有B故事,B故事不僅提供了愛情故事及公開展示電影主題的地方,而且給了編劇至關重要的A故事的“切換鏡頭”。在這里,主人公絞盡腦汁尋覓良策,獨立應對或與他人合作,而往往主人公會在此階段與這個”幫助”到主角學到人生經驗的愛人、精神導師或者一個團體共同應對接下來的困境。
分析:《寄生蟲》的B故事應是雯光夫婦的故事,在這沒有展示。
8.游戲時間
規則:1. 新人物出場,大場面和激動人心的時刻,推高緊張度和提升節奏或故事力量的行動迸發或情感強烈的時刻出現。
2.主角開始朝著新的目的作出努力——通過他舊有的道德方式(道德缺陷)。
3.風險增高,展示對手力量。
4.主角遇到第一個大障礙,并且跨過去。
分析:游戲時間,金家人繼續朝著原有目標作出努力,即都要在富人家找到工作,一家人要寄居下來。
游戲時間應著力展示外部沖突和外部動作,完成B故事+展現對手力量的技巧設計要求。B故事是前幫傭雯光一家的故事,她是前屋主南宮賢子老師的幫傭,老師離開時把雯光介紹給樸社長夫婦。雯光被忠淑頂替后,編劇通過樸社長之口鋪墊雯光一人吃兩份飯,暗示觀眾還有另一人存在。
因為這是一個群體故事,因此編劇在處理“B故事+展現對手力量”時,既有一些獨特的方式,也存在一些問題。影片并沒有像常規電影一樣,通過一件“B故事”事件+一件“展示對手力量”的事件+……的循環來設計“游戲時間”這一節拍點。該節拍點的對手力量即為上層階級的優越感,因此整個“游戲時間”的情節中,主人公一家始終被這種階級差距所壓抑,但越壓抑越希望深入其中:從樸社長對于金基澤開車技術的試探,到全家人聚集于豪宅,兒子多頌說金基澤、忠淑、基婷身上的味道相同,都使得對手力量得以展現,即展示階級力量,預示了風險。那么B故事則是基宇一家為了進入上層階層,將雯光頂替的故事。影片在處理這一B故事時,為了更好的展現更多與基宇一家相同的的底層人物的群像,還處理了司機這一個同樣指代著底層階層的人物,這使得“游戲時間”在做主角群體與另一個同樣是底層人群的雯光時,分散了對B故事的刻畫,使得故事往下進展發現地下室時,由于前面的刻畫和塑造不夠,顯得略為突兀。這是編劇為了處理情節邏輯以及刻畫群像主題而做出的妥協。
在基宇一家晚餐時,醉漢又來窗口小便,擁有了“尊嚴”的基宇主動去教訓醉漢,父親金基澤也緊隨其后。全家人都在豪宅找到工作是他們跨過的大障礙,基宇從獲得接觸上層階級的工作這件事中得到自尊的滿足,是他跨過的心理上的階級障礙,這都是與主題相關的情節設計。
9.中點——受挫和鼓勵
規則:1.一個出人意料的行動障礙突然出現,主人公受挫、倍受打擊。
2.一部電影的分水嶺,A/B故事交織,電影重新回到主題。行動迸發中的能量,讓事件驟然激烈,倒計時出現,主人公開始面臨壓力。
分析:《寄生蟲》中點的A故事是富人家外出過生日,金家喧賓奪主占領豪宅,享受富人的財物,他們試圖融入上層階級,獲得小成功。
中點的B故事是兩個底層家庭之間的故事,即基宇家和雯光家之間的故事。前任幫傭雯光找上門,給住在地下室的丈夫送食物,無意得知他們是一家人,這是一個出人意料的行動障礙,將對金家的“寄居生活”造成阻礙。雯光用手機錄像威脅金家,推高了故事的緊張度,影片的中點形成了一個功能非常清晰的分水嶺事件。至此,事件驟然激烈,金家備受打擊,面臨被“驅逐”的壓力。
注意B故事的情節設計也不是由導演或編劇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基于B故事和A故事都要與主題一致的原理推演出來的,于是影片的B故事講了另一個寄居在富人家的窮苦家庭與金家的故事,在另一個層面表達出階級鴻溝難以逾越的道德前提。
10.壞蛋逼近
規則:主人公接近“虎穴”或權力中心,沖突愈發激烈,風險和緊迫性都猛烈飆升。面臨外部真正的壞家伙開始搗亂,內部團隊也可能出現問題。內部外部邪惡逐漸收緊,主角面臨隊伍瓦解。主角以全新的行為方式,朝著目標作出堅實的努力,但主角的行動過程仍然受到阻撓。
分析:該節拍點需要做出“外部壞蛋逼近”與“內部團隊瓦解”。《寄生蟲》中金家的內部壓力是屬于與他們同階級、同“寄居”的同路人雯光夫婦,在“同一敵人”的上層階級面前,金家與雯光夫婦是兩窩人的內部對抗,而外部“壞蛋”樸社長一家因大雨撤銷了生日計劃,八分鐘后到家,編劇選擇了壞蛋主動靠近主角的方式設計情節,真正的壞蛋開始搗亂,風險和緊迫性都猛烈飆升,內部外部邪惡逐漸收緊,金家面臨的沖突升級。
出于被制度化的類型要求和外部敵人要作用在主角上的考量,樸社長與女主人談及金基澤越界一事與氣味,他們在沙發上時,把底層階級的物品作為“性趣”的談資,這一談話與事件加深了藏在桌下的金基澤由制度所帶來的“傷害”。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部分中,編劇將“符號”形的指代作用在金基澤身上,而并沒有將制度帶來的傷害作用在主角基宇身上,而是放在了父親身上,這是基于群體主題,讓以基宇為代表的一個家庭群體中,同處底層階級的父親展示內心的創傷,充分展現群體的共同困境,但在這里同樣可以增加男主角被制度“傷害”的事件,則更為完整。
11.一無所有
規則:1.主人公計劃破碎,陷入最黑暗期。
2.死亡的氣息,舊世界消亡——人為的失敗和我們發現死亡氣息的時刻,有人可能在這里死亡。帶給主人公整個故事中最大反轉,通常消極。
分析:這一節拍點是主角“面臨十字路口”的時候,是舊世界,舊人物,老舊思維消亡的時候,表面上看起來,主角像是徹底失敗,主角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一團糟,傷痕累累,沒有希望。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迎接第三幕——新的希望和角色的蛻變。
這里的一無所有有兩個設計方向,一個是讓基宇一家徹底無法寄居在富人家,這是比較常規的做法,另一種做法是讓主人公更要寄居在富人家,這也是編劇最終的選擇:滂沱大雨中逃離豪宅的金家人,從上層階級不斷往下走,不料連自家的半地下室也失去,這是整個故事中最大的消極反轉。同樣是使用了原理,但是《寄生蟲》的設計就讓觀眾感到非常的新穎。
12.靈魂黑夜
規則:黎明前的黑暗,深陷深淵,主人公面臨無路可退的臨界點,主角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揭露內心真正自我。
分析:主人公在此刻要失去所有的希望。此處是揭露主角內心真正自我的地方,“心理分析”的情節在此出現。
一般來說靈魂黑夜只做在主角身上,但《寄生蟲》卻做了基宇與金基澤兩個人的靈魂黑夜。金家與難民一起住進體育館,基宇與父親的談話揭露自己的內心,抱著石頭不松手的基宇決定負責一切。金基澤認為人不應該有計劃,連計劃都不敢有的他失去了所有希望,陷入靈魂深淵,面臨退無可退的臨界點。
13.情節點2(黎明時刻)
規則:主人公受到關鍵啟發,出現解決方案。A/B故事交叉點,由于萌發了新主意,新靈感,迫使主角只能以新的行為方式來追逐自己的主要目標,主人公選擇戰斗,再也沒有回頭路。
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案出現,“綜合的世界”已經在望了。在這里,主角要有明確的需求的表述,讓觀眾明白接下來主人公的目標。
故事進入第三幕,屬于底層階級的金家無法進入上層階級建立需求,編劇用女主人邀請金家來參加生日會,將故事甩入第三幕。但這樣的處理顯得主角很被動。
第三幕 結局
14.危機(重整旗鼓)
規則:修復關系,展現成長完畢的新自我,為后來的必需場景理清思路和重整旗鼓。
分析:《寄生蟲》在執行計劃中設計了基宇決定去地下室解決吳勤世的事件,這一計劃展現基宇想要對階級的融合,殺掉吳勤世,他們便可以繼續“寄居”于豪宅,基宇沒有完成覺醒。金基澤被要求裝扮成印第安人,因他誤以為女主人也認為自己身上有“貧窮”的味道,展現出“階級對立感”,他故意越界觸碰樸社長底線,壓抑的金基澤逐漸展現出了那個難以調和的階層的矛盾原貌。
因基宇走的是男性英雄之旅的下降之路,基宇被吳勤世反殺是故事的高塔意外,他的“被刺”導致他無法自己進行深入挖掘,繼而影片由他的所在群體里的父親金基澤進行承擔主角功能,才能充分展現影片關于群體的主題表達。也就是說,為了表達群體主題,高塔意外后,主角基宇的功能必須轉換給群體中的其他人接替完成,才能構成群體的概念,否則就變成了展現基宇個人成長與改變的故事,因此,為了吻合主題的要求,基宇在高塔意外處喪失能力,換做他人繼續與制度對抗,是劇作技巧的必然選擇,也足見影片編劇對故事原理掌握的極其熟練。
這與電影《天地大沖撞》在該節拍點的處理使用了相同的手法。影片《天地大沖撞》高潮前,承擔B故事功能的女記者,在災難面前,終于原諒了父親,回到父親身邊,并一起在災難中死去,而發現未知星體的14歲少年萊奧·畢德曼則接過了女記者的功能,走向故事的結局,這樣的情節和人物設計,目的也是為了展現在災難面前,人類回家和尋找愛的群像主題。
注:圖源《天地大沖撞》
15.高潮——必須場景:決戰對手
規則:主角與對手一對一對決,反派交代動機及真實身份(如果之前隱藏的話)。主角或成功或失敗。人物定型,創造新世界,問題被解決。
分析:《寄生蟲》的高潮部分是繼不覺醒的基宇后,金基澤用同樣錯誤的方式殺掉與自己對立階級的樸社長結束這一切。或許有人疑惑為什么吳勤世傷害了金家人,而金基澤卻將刀捅向了樸社長呢?注意我們的情節設計要時刻緊扣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主題,金基澤在深入挖掘處看到以樸社長代表的上層階級的冷漠,他無法再忍受,因此不再是軟懦的“公司人”,勇敢地把刺刀插入“上層階級”的胸膛,代替主角基宇完成A故事閉合,這顯然是解決階級對立矛盾的錯誤方式,但卻也是被制度化類型中不要對群體內部發出的聲音置若罔聞的表達。
但《寄生蟲》高潮的設計還是有一些小問題,在于觀眾在看到這里的時候會認為金基澤拿刀刺向樸社長的行為很突兀,這是因為高潮作為一個情節點應該是一個獨立的事件,但是本片卻將高潮與深入挖掘整合在了一起,沒有將影片高潮展開,使得觀眾在觀看時會對金基澤的行為動機產生懷疑。
16.結局(尾聲)
規則:兩個世界的“綜合”,從過去和此次經歷,主人公找到了第三條路。將松散的結局綁定在一起,并且找到一個方法來形象的表達主題(如果必要的話,可以通過某句精煉的臺詞,這里就是告訴所有觀眾電影真實意圖的地方)。主人公的新生活,與之前的狀態形成對比,也要交代配角成長的結果。
分析:《寄生蟲》的結局部分交代了金家每個人的結局,半地下室只剩忠淑與基宇母子二人,基婷死亡,金基澤行蹤不明。金基澤在摩斯密碼中交代了自己的處境,他如吳勤世一樣生活在“豪宅”的地下室。基宇幻想要把豪宅買下來,與父親兩人在“地面”重逢。
編劇通過父親在書信里交代雯光樹葬一事閉合了B故事,終場畫面與開場相呼應,而主人公的心境已有所不同,基宇想成為真正的上層階級。
影片中“向好”的催化劑,沒有給金家帶來“好”的結局。影片的主題在我們發現基宇買下豪宅等一切美好的描述,只是一個幻想的情節中得以升華,影片沒有放過最后一次表達主題的機會,再次拋出這個沉重的話題——階級的固態差距難以跨越!
有些人認為最后基宇將豪宅買下是“閃前”(穿插一段未來發生的事情),但是我們看一下凝練的道德前提:虛無的幻象和擁抱現實的勇氣。我們會發現在影片中有多個情節能夠看到基宇產生的虛幻的幻想,比如基宇剛剛得到石頭的時候便覺得這塊石頭能夠讓他們家時來運轉,甚至家都被水淹了他還不忘帶著石頭,告訴爸爸說是石頭跟著自己;又或者他要基婷幫自己的偽造證書是自己提前拿到的,自己肯定能夠考上這所學校;再或者是情節點二時基宇認為只要殺掉了雯光夫婦他們一家人就能夠跨越到上流階級等等,這些情節無不暗示最后買下豪宅救出爸爸是基宇的幻想或夢境。而且如果是“閃回”的話也會和階級之間難以逾越的電影主題產生矛盾,鑒于影片導演與編劇對于類型電影原理的深刻認識,可以進一步確定這一段是基宇的夢境,而非未來發生的事。
撰文|周詩宇
策劃|周詩宇
校對|阿廠
配圖|阿廠
想要了解更多掃碼進群獲取《寄生蟲》線上課程視頻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編劇工廠 來源/導演幫(ID:daoyanbangwx)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Nspwnw_KEEtq1Ub3Xnp_uQ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news/5718.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