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警告??
本文干貨內容較多,
預計閱讀用時20分鐘,建議收藏后觀看。
有很多人會理所當然地稱自己為DIT。而我們所說的DIT,或者說數字成像管理員,實際上是電影攝影師工會中早就存在的技術工種。從把控數字影像的畫面質量,到保證數據高效、精準的流轉,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DIT在制作中扮演的角色。
與許多人的印象不同,DIT在業內一直被認為是前期攝影部門的一部分,而不是后期制作(盡管他是二者之間非常重要的橋梁),DIT在影片的制作過程中會與電影攝影師緊密合作,保證電影在整個拍攝過程中的圖像質量和藝術效果。
這是一項伴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而一同產生的工作,絕不應該被簡單誤認為是“數據拷貝員”——也就是大部分人印象中,具有后期制作背景,僅僅負責視頻的拷貝和備份的人。
現在,雖然正式的DIT也會著手素材的管理、拷貝和備份,但更多的是和DP(攝影指導)一起從事更具藝術性的創作,而不是簡簡單單的“數據拷貝員”。
本文將深入探討在擁有一定預算的中小型影片中DIT所從事的工作,包括常用的軟硬件設備、合適的工作流程和那些最有幫助的經驗。
1.組建好你的DIT現場工作站
作為一名合格的DIT,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拍攝現場找到一個合適的臨時工作區——這一般需要與導演助理、現場制片溝通。
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將工作站設置在外圍較偏僻、較安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其次把工作站設立在導演、DP、制片方便過來查看鏡頭的地方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要注意遠離其他干擾源,提供一個可以集中注意力審片的空間。
此外,也會有一些導演不希望演員每天去看他們的素材,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稍稍隱藏一下DIT工作站,這樣就完全可以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而當某些情況下,演員被導演邀請進入DIT工作站觀看最近一兩天的拍攝素材時,他們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刻——他們被邀請進入了片場里這樣一個神圣的空間。
如果你擁有一臺寬敞、功能完善的小型貨車來改裝成移動工作站,那就非常完美了。不過考慮到現在的DIT設備變得多種多樣,設備的尺寸也在快速精簡,如果你像我們一樣是駐扎在某個地方(我們5天都在同一個場景拍攝,同時有足夠多的空余空間),一兩張桌子就完全夠干活了。記得一定要帶一些質量信得過的延長線和電涌保護器,身邊常備一個百來塊的插座電路測試儀也是一個不錯的好習慣。
最后,你一定也要考慮到工作氛圍。盡一切辦法讓這個空間變得對你來說別具一格,讓演員和劇組工作人員感到溫馨舒適。我明白在拍攝現場你會受到各種各樣嚴格地限制,特別是有些情況下需要不停的移動。但一般來說一個場景至少也要工作一天,也就是會停留12-16小時,有時還會連續幾天。所以盡力創建一個舒適、有活力的工作環境,無論你的DIT工作站是大是小。
2.軟件準備
DaVinci Resolve
雖然你認識的IATSE的專業成員會告訴你使用一些更高端、更專業的DIT軟件,但實際上Blackmagic公司的DaVinci Resolve(免費的版本即可)就足以完成日常99%的工作了。
當然如果使用Silverstack, Pomfort, Lattice, Hedge等軟件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要注意無論你使用什么軟件導出攝像機儲存卡的素材,你都要用到至關重要的Checksum-Verify——即在數據傳輸過程中檢查錯誤的工序。
最常見的形式是MD5,它是基于一串數字和字母組合實現驗證的檢驗標準。當然理解它的原理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如何運用它們。
Google Drive(國內用戶無法直接使用)
同樣的,雖然有很多更成熟的定制工作流解決方案,來管理項目制作過程中大量的文件和信息交流,但使用Google Drive依然是最便捷的。它可以在團隊成員之間互相共享文檔,生成易用的電子表格和日程表以確保你的項目穩步進行。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它完全免費!
Finder(Mac系統自帶文件管理系統)
我要強調的是,直接將機器儲存卡中的媒體拖放到Finder中是存在風險的,因為這個過程不包含任何的校驗或驗證過程,使用時你得自擔風險。當然在創建備份的副本時,你可以使用Finder直接拷貝,而我在下文也有一個更好的推薦。
3.硬件設備
隨著大量4K,6K,8KRAW素材格式(以及即將出現的12K,16K)的出現,我們最先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擁有一批適合的硬件設備,以便盡可能及時地完成工作。
凌晨4點,當其他人都在酒店酣睡時,你一個人在片場等待確認素材,我想這一點也不好玩。而最近幾年,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幸運的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穩步發展,如果你希望在筆記本電腦上處理大分辨率的RAW素材,這是可以實現的,并且可以完成很大部分的工作。
我們一共使用了兩臺電腦,最近的項目是用索尼F55拍攝的,使用錄機記錄索尼的4K RAW格式(Sony F55 Raw SQ/23.976/4096x2160),在機內同步錄制代理(XAVC Intra/23.976/1920x1080),分別保存在AXS和SxS儲存卡上。所以我們通常用電腦1管理RAW素材,用電腦2進行色彩管理。在深入研究工作流程之前,我們先來羅列一下硬件配置。
電腦1 (用于RAW處理)
2018款MacBook Pro:15英寸2.6Ghz i7處理器,16g內存,Radeon Pro 560X顯卡。
*注意13英寸的MacBook Pro是沒有560X獨立顯卡的,因此這兩款MBP有明顯的不同。同時這也是我們需要運用到eGPU的地方(稍后會詳細介紹)。
附屬設備:
Cal Digit T3(一款Thunderbolt 3拓展塢)
它可以為你的MacBook Pro提供電源,5個USB 3.0接口,1個DP接口,1個千兆網口,1個3.5mm音頻的輸入輸出口,1個光纖音頻信號輸出口,1個SD讀卡器(用于收集音頻)和兩個擴展的Thunderbolt 3接口。
Blackmagic eGPU
我們自己的工作站上也放著一臺eGPU,這是一款由Blackmagic與蘋果公司共同開發的外接顯卡塢。它除了給兼容USB-C接口的Mac提供一個額外的Radeon Pro 580顯卡(具有8GB的GDDR5顯存),還額外附加了4個USB 3.0接口,1個HDMI接口和2個Thunderbolt 3接口。我們現有設備中,2018款的15英寸MacBook Pro已經擁有板載的Radeon Pro 560X顯卡,但第二臺MBPro不兼容USB-C。所以與其說我們運用eGPU極大地提升了我們主電腦的處理性能,不如說是接管了內置顯卡大部分的工作任務。同時,就算我們沒有Cal Digit T3,也可以很方便地使用eGPU作為我們的拓展塢。
簡要介紹一下eGPU
很多人對eGPU會有一個小的誤解,認為連接eGPU后它是與計算機內置的GPU共同工作的,就好像某種渲染農場。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下圖是我們做的測試,左邊是未連接eGPU狀態下工作,右邊是連接后工作。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左側圖中,內置GPU是在全負荷狀態下的,但右側圖中的大部分工作是eGPU完成的,而內置GPU只增加了一小部分處理能力。如果使用的是2018款13寸MacBook Pro,情況就不同了。因為13寸的機型上只有英特爾的Graphics 640集成顯卡(不是專用獨立顯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Radeon Pro 580會帶來不錯的提升。同時eGPU的擴展塢功能也很好用,許多時候它可以替代上文的Cal Digit T3使用。
最后,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我們會用一個索尼AXS讀卡器連接到電腦1,來讀取機器的RAW素材,先把這些素材導入到一臺8T的G-RAID磁盤陣列,接著通過一臺Thunderbolt 2接口的外置硬盤讀取器將素材分別備份在兩塊希捷8T硬盤上。
電腦2(用于代理文件和色彩管理)
2015款MacBook Pro:2.7Ghz雙核i5處理器,8g內存
附屬設備:
Blackmagic Thunderbolt 2 Intensity Shuttle
它可以提供HDMI接口輸出原生畫面信息給顯示設備。在我們的運用中,我們使用的是65英寸的索尼4K XBR系列。雖然它沒有經過精確的色彩校準,但足以用于我們的現場工作。說實話我們是想在現場使用經過校準的專業顯示器,但我們并沒有此類預算。你至少應該嘗試使用一些硬件(比如這款Blackmagic Shuttle)來獲得原生的視頻信號,而不是經過電腦處理的——直接從MacBook Pro的HDMI上得到的就是這種畫面。
最后,電腦2會連接上一塊SxS讀卡器(要記得下載并保持驅動更新)和一塊萊斯Rugged 2TB移動硬盤。我們會將每天的代理素材放在里面給導演帶回家,這樣他就可以每天晚上在他的筆記本電腦上審查素材。
4.DIT工作流
現在,我們已經逐個討論好了現場工作站、軟件、硬件的種種,接下來就進行最關鍵的一步——讓我們來詳細解析我們自己開發的DIT工作流程吧。
我們將從任務為處理、管理RAW素材的電腦1開始說起。
電腦1
1.接收來自前期攝影部門裝有RAW素材的AXS儲存卡。
2.將儲存卡插入AXS讀卡器。
3.運用達芬奇軟件的克隆工具導入素材
(克隆工具包含自動數據核對校驗)
3.1打開Resolve并切換底部界面到Media (媒體界面)
3.2點擊頂部的克隆工具選項,在彈出的克隆工作頁面中單擊添加作業,通過從左側的媒體瀏覽器拖放源文件夾和目標文件夾來設置作業目標。一般而言,源文件夾是機器儲存卡本身,而目標文件夾是你存放主要RAW文件的硬盤的任何位置。對應到我們的實際運用中,就是那臺8TB G-RAID磁盤陣列。
3.3單擊克隆選項,等待素材完成到備份硬盤的復制。
3.4通過生成的MD5檢測報告再次檢查素材是否備份完畢。
3.5如果備份過程中發現任何問題,要盡可能快地讓副導演知道,并趕在格式化儲存卡之前解決它。
4.一旦素材拷貝完成,同時經過檢查沒有任何問題,就在執行其他更多操作之前趕緊再備份兩份。
*現在有非常多的軟件可以用來高效的自動備份數據,我個人推薦Chronosync,這款軟件允許你提前設置Synchronizer Task,可以通過單擊一個選項完成主硬盤RAW素材同時向兩個備份硬盤的拷貝工作。
*如果不想花更多錢的話,那你這時候可以使用Finder。因為在最初階段我們在達芬奇Resolve里克隆時已經創建了Checksum Verify(這里是MD5),在隨后的任一拷貝過程中,只要文件沒有被篡改,它都會存在(即MD5值不變)——所以可以直接用簡單的Finder來拷貝。
5.當儲存卡完全拷貝好并做完了兩次備份后,還需要最后再檢查一遍校驗檢測報告。因為在你把卡交還給前期攝影部門后,儲存卡將被完全格式化,卡內的一切素材都將永遠消失。所以在交還給攝影部門之前,一定要確保你已經正確地管理并備份好了每一張卡。
做完這些,關于鏡頭素材處理的內容基本到終點了。但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們還試圖把一些額外的元素融入我們的工作流程,所以在等待素材備份時,我還會用一塊USB3.1接口的希捷4T移動硬盤導出一部分RAW素材到電腦2,提供給現場調色師使用。現場調色師會基于DP、導演在前期攝影機拍攝時已經應用Luts的畫面,也就是代理素材,著手建立一個更定制化的畫面風格應用于素材。
同時在電腦2上
1.接收來自前期部門的SxS儲存卡。
2.插入讀卡器,打開達芬奇Resolve對素材進行克隆,和之前對RAW素材的處理方式一樣,除了最后在選擇目標時改為萊斯Rugged 2TB。
3.代理素材克隆完成后,就可以把一天的素材直接加入媒體池,全選它們創建序列。
*接下來轉到交付界面,將時間線上所有素材導出為一個片段,這個片段導出后還會被轉移到萊斯Rugged 2TB硬盤,用來交付給導演。這樣他點擊一次播放就可以觀看一天下來所有卡上的素材,不用多次重復點擊了。最好再在最后的畫面上添加片段名稱和時間碼,這樣當主創們針對某一特定的畫面作出備注時,可以很方便的標注清楚,便于之后查找。
4.以上任務完成后,就可以讓我們的現場調色師從電腦1工作流的最后環節獲取一些RAW素材作測試——基于代理Luts,DP、導演的反饋等制作出符合的畫面風格。
5.現場調色師完成定制Lut的制作后,通過Airdrop發送給電腦1,然后將該Lut應用于所有相適應的RAW片段。我們會從這些片段創建MXF剪輯代理——它們應用了相比攝像機內設的代理文件更貼合的畫面風格(后者的Lut只是一些預設)。
*在我們實際項目中,我們測試了直接使用F55的機內代理文件直接導入Avid進行剪輯(防止需要再次轉碼)。但Avid出現了bug,不允許這種格式的直接使用。我聽說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一些RED攝影機生成的機內代理文件上。
盡管很可能不兼容,但錄制機內代理還是值得的。因為MXF剪輯代理文件有時候會消耗一整晚的時間來完成轉碼。所以攝制機內代理素材可以讓DP和導演盡可能快地看到每天的畫面。同時這個畫面是應用了基礎Lut的,而不是在觀看沒有處理的RAW視頻素材或等待MXF代理文件轉碼。
*MXF剪輯代理文件生成后,我們會把它交給現場剪輯師,一般也是整個項目的主要剪輯師。他們會立刻導入Avid中進行剪輯。現在,因為我們沒有AE(Assistant Editor剪輯助理)在現場溝通協調,所以很大概率剪輯師在現場創建的任何剪輯在拍攝殺青后都需要重新制作。即便如此,它仍然值得納入我們的工作流程。原因有
a.導演在布景、服裝、演員等資源隨時可以調用的情況下看到剪輯后的場景,能夠在每天拍攝結束后更好地規劃他們的分鏡表、拍攝進度。
b.大多數的鏡頭是沒有同期聲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進行音畫同步,就可以在拍攝時進行臨時剪輯。
5.檢查檢查再檢查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用各種方法檢查核對,就是為了確保沒有素材丟失或損壞。在工作中非常有必要跟蹤比對儲存卡上的素材和硬盤上的素材是否數量一致。我們就曾經在這個檢查過程中遇到過幾次差異——實際上,有問題的素材是時常出現的。
有一次,在進一步的檢查后,我們發現是一張儲存卡已經損壞,我們只能將它移交給設備租賃公司的人員處理。并再次檢查了硬盤上的鏡頭數與場記、攝影部門提供的攝影機內日志、音效部門的現場音條數是否一致。最后,再在備份素材的同時,核對電腦1的RAW素材與電腦2的機內代理素材。如果在任何地方發現不一致,我們會立刻打電話給導演助理,他會讓我們盡快和任何我們需要聯系的人溝通來解決這個問題。99%情況一般是文書編輯錯誤,但這一次是實際發生的人為錯誤。而這種問題,就像我們日常所做的一樣,你往往可以通過再三的檢查核對發現它!
6.一整天的拍攝結束后
這是一天工作的收尾,但千萬不要忽視它。
我們一般還要將主拷貝硬盤鎖進制片人在片場的辦公室里,把備份盤中的一個帶回家,而另一個備份盤直接交給制片本人。確保每塊備份硬盤只使用了大約30%。你的第一印象可能會覺得將多塊備份放在一起是合適的,因為當任意一塊出現故障時你可以快速使用另一塊。但實際上最大的麻煩是火災、洪水、盜竊等各種天災人禍。因此,一定要將這些備份分開保管,并始終保持至少有3份全片的RAW素材可以在任何時候調用,否則你并沒有真正的備份你的項目!
我總是會將我手上的備份放在我家里的防火防潮保險箱里,直到第二天我把它們帶回片場。在拍攝結束時,我將把所有的三個硬盤(一個主拷貝硬盤和兩個備份硬盤)連同在拍攝過程中交給我的任何攝影機、聲音和腳本的報告一起交還給制片部。
最后,把所有設備關機并整理好工作臺、線纜、地面等,出門前記得關燈(如果你是最后一個走的話)。
7.寫在最后的話
我們剛剛在這里研究的,只是在某一次拍攝過程中某一種具體的素材管理和保證畫面完整度的方法。我想你最需要明白的是,市面上有很多款攝像機、編碼、軟件和硬件,沒有劇組會使用完全一樣的配置。而對于一名DIT來說,我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你稍稍領略一些不同的工作流元素,方便你規劃下次拍攝的DIT工作流,無論它將是什么樣規格的項目。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news/3510.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