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于紀錄片的創作。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于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軍山》。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歷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紀錄片又可以分為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
寫作紀錄片劇本有兩個階段
(1) 拍攝腳本
(2) 后期制作劇本
拍攝腳本就像是你在上路漂泊時隨身帶著的地圖。旅途中你會遇見各種障礙,也會有意外之喜,你會在人跡罕至處發現精彩又未知之地。你可以決定是沿著一個方向而去,或是旁逸斜出,一而再再而三,地圖總能幫你找到路,以免走失。拍攝腳本就為你的紀錄片旅程提供概念地圖。它統籌你前期的調查,讓故事輪廓浮出水面,并為你的拍攝提供視覺指南。拍攝腳本和后期腳本一樣可以既詳細,又可簡略,這都得看編劇所得到的信息多寡。
首先拍攝腳本不能塞滿一堆拍攝鏡頭清單,這個清單應該是在制作時才出現的,還要包括詳細鏡頭數、解釋、場景切換以及其他制作細節。雖然一些導演兼編劇會把拍攝腳本和鏡頭清單結合,但兩者還是不同個體。拍攝腳本一般不會深入到制作細節中,除非是故事需要。它本身應該是很概念性的、描述性的,但需要為進一步闡述留足空間
后期制作腳本是拍攝腳本的最后版本,通常其是在紀錄片拍攝和剪輯期間的修正版劇本、甚至是重新寫過的腳本,后期制作腳本既有在拍攝階段收集到的聲、像概念元素,也要有一路上來的所聞所感。它能將這些編織進一個電影化的故事中,以便于作者將其剪進紀錄片中。后期腳本通常會包含有詳細的鏡頭和動作。
再強調一遍,后期腳本也不可與紙面剪輯相混淆,它需要包含詳細的鏡頭和制作信息,雖然二者通常會被導演/編劇結合在一起,但二者有著本質區別。故事板是為了方便剪輯師修剪素材的工具,應該包含像是時間軸、磁盤數、計劃內/外拍攝鏡頭等等信息。而劇本是概念化的、對行動進行解釋,但仍要留給剪輯階段出足夠的想象空間。
不論拍攝腳本還是后期腳本不過是在特定時間里的一體兩面,本質上它們是相同的。不過是方便導演運用手頭現成的信息和技術進行創作。
電影劇本之共性與紀錄片劇本之特性:
給電影寫劇本,不論是劇情片,還是紀錄片,都和寫其他類型文章有很多不同。以下是編劇在寫作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電影是視覺的語言。編劇寫出來的話誰都不會看,它們只能轉化成影像和聲音呈現在大銀幕上。一個編劇最重要的本事就是要能視覺化地寫作。試圖在劇本中講理論、或是闡釋概念根本就是在做無用功;如果觀眾“看不見“你的那通大道理,那寫了有啥用。編劇必須要這樣想:“我這樣寫能拍出來么?如果不行,那我怎么能讓它變得好看呢?”
電影展示著運動,你在大銀幕上看到的大多數圖像都在動,正是這一特性讓電影與靜態連續照片區分開來。編劇必須學會怎樣將故事翻譯成動作。
電影揭示出一些連人眼都看不到的景象——它可以是我們身體中的一個細胞、或是我們從未到過的國家、也可以是我們通常會忽略的小細節。編劇必須將觀眾未曾經歷過的事搬上大銀幕。
電影超越時空。它與我們不在同一次元。電影從一出生,就處在自我的泡泡里,獨立于現實界外,編劇必須明白即使自己停筆不寫了,自己創造出的角色仍有他們自己的生活。
電影是主觀的。即使攝影機的朝向,都是個人主觀選擇的結果,電影的本性和我們的眼睛一樣,就是關注我們感興趣的東西,對鏡頭外的事物視而不見,也會因此喪失了客觀性。
電影挑選觀眾。編劇必須牢牢記住每部電影都通過如何講故事選擇自己的觀眾。通過變奏一部劇本,他可能就決定了最后來看片的觀眾是什么樣的。
電影要求精確,電影膠片不會歧視拍攝對象,不會躲藏、欺騙或是撒謊,它只是忠實全景記錄著攝影機看見的世界。導演必須用一種特別方法拍攝對象,以期能包括或消除細節。( It is the filmmaker who must shoot objects in a particular way to include or eliminate details.)
除了是會移動的影像外,電影必須有聲有色。大部分電影都有聲音和色彩,除非導演有意拍成默片或是黑白片。只要導演要用這些元素,它們都會融入劇本中。
電影會強調與煽情。電影可以激起觀眾從悲傷到憤怒的不同情緒,他們可以讓觀眾思考,并在他們中傳播有力消息。在寫紀錄片劇本之前,必須要多記幾件事。紀錄片劇本確實和劇情片、短片、長片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它也有如下特質:
紀錄片是與現實翩翩起舞的電影,而非虛構。紀錄片用事實、真相、真沖突、真人以及真感情扎入現實中,你在大銀幕上所聞所見都根植于真實,無半分虛構。
紀錄片是靈活的。不像劇情片,紀錄片無法修補,也沒有概念指導這一說法,你無法量化事件或是決定成片最終的方向。紀錄片的“規矩”更少,這也展現出現實生活的無規律性,這些讓拍片過程更具挑戰,也更具挑戰。
紀錄片影響著人們行動。紀錄片總是有一個核心議題和核心信息,通常一個紀錄片導演的拍片初衷就是為了將這個信息傳遞給觀眾,長久以來紀錄片會從社會或內在兩方面影響觀眾。
紀錄片更少受限。和劇情片不同,紀錄片必須拍攝真實世界中的真實事件,通常導演都不可能控制拍攝現場的環境和事件走向,發生槍戰時你很難想到打光的問題!在紀錄片中你不能過于控制拍攝對象。但也就是這種不加修飾的、即興的素材正是紀錄片的魅力所在。
紀錄片的拍攝對象是至高無上的。紀錄片人應該與他們的拍攝對象血肉相連。鑒于他們想要拍攝的是某特定議題(issue-specific),環境又如此真實,拍攝對象就成了紀錄片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并要優于其他方面,比如說娛樂價值。事實上直到今天(2016年)紀錄片人都對紀錄片的娛樂性嗤之以鼻(譯者注:但要看你怎么界定娛樂性,比如我就覺得《姑奶奶》比Discovery那些嘩眾取寵的紀錄片更有富娛樂性)。當然現在這個觀點有所改變,但拍攝對象仍起著主導作用。
紀錄片的關鍵在于真實可靠,其從1920年就成為電影類型中的一員,它繼承了當時觀眾影像即現實的理念。今天,即使對著紀錄片,人們都滿腹猜疑。現代的觀眾們相信:逝者如斯夫,往事不可追。紀錄片也是如此。所以導演必須提供足夠可信的信息和來源以安撫多疑的現代觀眾。
形式遠比公式重要。紀錄片可沒有秘方,每個議題都如此特別,你得自己找準適合的表現方法。一部紀錄片采用何種形式、如何布局展現拍攝對象和影片所承載的意義一樣重要,但沒人嘗試著去這樣做。除了這些概念性的問題,編劇也要問一些實際性問題才行:
·為什么要拍這部電影?
·制片人/客戶/投資人想通過這部電影得到些什么?
·我的目標觀眾群是什么樣的,他們會怎么看這部電影?
·觀眾對我的拍攝對象了解多少?
·片子該用什么樣的技術來拍?(黑白?彩色?動畫?等等)
·片子預算幾何?
這些問題會深刻地影響著劇本,因為到頭來,電影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都只是產品。藝術性必須和實踐性、拍攝技術以及——錢攜手共進。你得問問你自己,“電影預算變化會怎么影響我的劇本?”答案是:非常非常大。你在劇本里很容易就能寫出場激動人心的古代異國戰爭,但現實是電影工作人員必須飛到拍攝地去,雇上成千上百的人,制作繁復的服飾,甚至為了真實去雇馬。除去這些之外,你還要給餐飲食宿交通額外付錢,這可能就會超支了。一般編劇都要在相同場景下寫個更便宜的版本,比如你可以只拍些男人腳步跑來跑去的抽象鏡頭,再加些兵器相接,血肉模糊等等,同時配上歷史學家講述戰役的解說。不夠精致?當然。沒有力量?那可不一定。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news/3221.html全部評論
關注我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