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示型營銷”的年代,廣告主們總是追逐著最熱門的媒體形式,隨著電影電視劇產業在中國的不斷發展、增長,影視植入廣告也成為了廣告主們營銷的手段。但是在同樣采用這一手段前提下,有一些廣告主覺得營銷效果很好,有些卻沒有絲毫營銷效果,白花了錢不說,更慘的下場是白花的錢還成為了業內的笑談……
對于如何讓影視植入式廣告達到最佳營銷效果,我認為以下三點是準備在這方面投入的廣告主們需要仔細思考的:
影視作品本身很難帶來直接的廣告效果
這里我要說的不是個案,而是普遍現象??吹竭@段文字的你不妨思考一下,你所看記得的時間最近的廣告是什么,是你瀏覽哪個門戶網站看到的嗎?還是看綜藝節目看到的?或者是那部電影里植入的?拋開工作特質方面不談,非廣告監控工作人員的大多數老百姓是會從大腦中屏蔽廣告的。
這是一個心理學的正?,F象,只要我們的目的不是去看廣告,那么我們在觀看一部電影的時候,就很難發現其中的廣告素材。比如一個足球迷,在觀看歐冠或者世界杯決賽的時候很難注意到或者回想起裁判的服裝是什么顏色的,這是因為球迷看的是進球與雙方的對抗、戰術,在主觀上,裁判是被自動忽略不計的。
現在你不妨再回想一下,能讓你印象深刻的影視植入廣告有哪些呢?有正面影響的廣告又有哪些呢?當植入廣告太過廣告化、與情節沖突的時候,人們會把它屏蔽;而當廣告太過融入情節的時候,人們又會把它當做情節的一部分,對廣告表現視而不見……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在影視作品中植入了廣告就能夠達到營銷的效果,植入,只是剛剛開始!
必須在電影上映前后進行媒體發酵
關于媒體發酵這一點,恐怕很多在花了錢在電影中植入廣告的企業還不如網店店主們做的好。在一部熱播電影或電視劇出現后,去各個網店上平臺上搜索一下,很容易就可以找到“XXX同款……”的產品,雖然這些網店并沒有在影視中投入一分錢廣告費,卻會讓喜歡某個影視形象的消費者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事實就是如此,電影中的角色借酒澆愁,打開一聽啤酒一飲而盡,正常狀態下,觀眾是很難注意到這聽啤酒是哪個品牌的(當然,除非花費的廣告費是天文數字,導演也很難同意顯露啤酒的品牌),那么如果這聽啤酒真的是某家酒廠贊助后的“廣告道具”,而酒廠又想讓觀看這部電影的觀眾知道他們的啤酒曾經出現于電影之中,那么他必須在電影之外,利用網絡、電視……等媒體告訴大眾電影中被一飲而盡的是他們廠的啤酒。
聽起來是很拗口的一段話,我們可以再做一個“比如”,《阿凡達》是曾經紅極一時的“大片”,但是并沒有觀眾在觀看之后就想去電影中展示的星球區旅游,因為大家認為電影中的場景都是虛構的。但是,這個時候如果通過某種方式讓大眾知道電影中的場景只有極小部分是特效制作的,而大部分都是真實取景,地點就是"XXX國家森林公園",結果呢?雖然不敢說這個森林公園會人滿為患(如果在國內很有可能),至少這個公園的知名度會提升不少——回顧一下前面的文字,通過“某種方式”才能讓大眾知道,這個方式不是電影本身,必須靠其他媒體曝光配合來完成。
為什么在影視之外還需要媒體曝光
看完上面兩點,肯定有問題會被提出:既然要通過媒體炒作,為什么不直接來,還要在影視上再花一份錢呢?——如果你真的這么想了,我會很愉快地告訴你:我還真怕你不問這個問題。
第一,如果廣告植入的合理、巧妙,那么影視將賦予廣告的是別的媒體形式無法比擬的表現力與吸引力,《非誠勿擾》能夠成為植入式廣告好的反例就是這個原因。
第二,影視中的明星們雖然不是廣告主企業的代言人,但是如果結合影視中的情節進行媒體特別是社會化媒體宣傳,很簡單地就可以讓這些明星、明星們成為企業的“代言人”。
第三,把影視當成營銷中的“事件”而不是“主體”,“事件”只能引起大眾關注,從關注到消費還需要更多的理由很引導,而這些理由和引導必須依靠媒體的曝光才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引發連鎖反應。什么樣的廣告也沒法在影視中喧賓奪主,影視受眾關注的是影視,而花絮才是有可能引起熱議的“廣告營銷”話題。
綜上所述,影視植入廣告只是企業營銷的一個高曝光度事件點,在影視上映前如何包裝,上映中如何炒作,上映后如何引導消費是應該在策劃階段就完全弄清楚的概念。只有把電影受眾、話題受眾的關注度、影響策略都事先規劃好,才能夠讓影視植入廣告的效果達到最佳!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news/2250.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