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最早壓根沒想考電影學院。
1977年恢復高考,陳凱歌報了名,填的北大中文系,理由非常簡單:我作文寫得不錯。
結果,折了。
后來跑去打聽,人說你作文寫的就不成,別的科目倒還行。
第二年,同學跟他說,要不你試試電影學院導演系,電影學院不考數理化。陳凱歌自認為作文寫得不錯的同時,清楚地知道自己數理化不行——
1969年初中畢業,陳凱歌17歲不到就去西雙版納農墾局下鄉,因為會打籃球,70年參軍成了體育兵,當時怕農場不放人,還是偷偷摸摸走的,臨走前還心疼不能帶走行李,跟征兵的抱怨:我10筒牙膏還在里頭呢!
這里他掖著半句話沒說:牙膏是臨走前他爸專門買給他的。
征兵的同志笑了:人民軍隊什么沒有?
他不說話了,跟著走,快到部隊了,終于憋不住趕緊把人拉住匯報:有一個小問題,不是很大的問題,但是我得讓您知道,我得對組織上忠誠。我的父親有政治問題。征兵的同志又笑了:你爸就是地主,我們也要你,我們要人才。
種了一年地,當了約么五年兵,75年才轉業回北京,到現在還能再說幾句云南話。回來后,陳凱歌又是在北京電影洗印廠當工人,數理化還能記得什么…
巧了,78年電影學院恢復高考,打65年來第一次正式招收本科生,招生廣告一出,過萬人報名。
一上來老師就問他:什么是電影節奏?陳凱歌不太懂,硬著頭皮說了一大通。
對了,關于凱歌導演嘴皮子多厲害,他第二位夫人洪晃大姐有句話:丫太能說了,再枯燥的事兒他都能給你說出花兒來。
電影媒體圈有個段子可以佐證,說采訪陳凱歌、賈樟柯這些人最容易,他說什么你照著寫下來,基本就成文了。有記者采訪陳凱歌,不僅采訪順順利利,陳凱歌還給人手書兩頁紙的“回答要領”帶了回去。
當初《霸王別姬》挑演員,陳凱歌上門找張國榮,沒帶劇本,就這么口述故事,溜溜說了兩個多鐘頭把劇情前后不差地捋了遍。
這些都是后話,接著說考試。
考完第二天,陳凱歌就收到了來信——
又他媽折了。
當時他爸陳懷皚還勸:你該干嘛干嘛去吧,你以為電影那么好糊弄啊。陳凱歌想想也是,轉頭回廠里上班去了。
事后他還問過老師為什么頭一輪就刷他。老師說的特別在理:我原指望你說你不懂啊,你不懂我們就能教你了,你說了那么多我們還教你個什么勁啊?
也是命里該有,當時文化部部長黃鎮向電影學院下達擴招指示,陳凱歌終于過了復試,考入后來出了一堆大導演的電影學院78級。
一個想當文人的陳凱歌,被命運焊接在電影上。
陳凱歌最早看不上電影這行當,好理解。
他父親陳懷皚,各地奔波拍電影,少回家。52年兒子出生,恰好北京亞太地區和平大會,會標是畢加索的鴿子,陳懷皚從自己名中取個字,再加鴿子,給兒子起名陳皚鴿。父子倆最多的聯系是信件,陳皚鴿給他寫信,匯報一下成績,他回信倍兒簡單:你要更好。
偶爾陳皚鴿到父親片場瞧稀罕,幾個小時過去,還在準備,還沒開始,熬不住的陳皚鴿就覺得“拍電影太無聊,沒勁”。
陳凱歌回憶小時候母親帶他:母親常穿著一身淡果綠的綢睡衣,手拿一卷《千家詩》,輕倚在院里的一張藤椅上,有太陽出來就念些“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暮春天氣則讀些“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電影離他太遠,詩文反倒近些。
1962年,陳皚鴿考上北京四中,13歲的他已經長到一米八,自己感覺沒這么大白鴿,干脆改了名,改成陳凱歌。他妹妹懂點《易經》,后來跟他說這名字改得不好,勞累命。
還是說他中學,四中相當一部分元勛之后,光是陳皚鴿班,副部以上干部子弟就有五分之一。
他后來回憶過很多中學同學,大部分用字母代替,比如跟他最玩得來的是彭真的兒子F等等,唯獨一位將門之后,張曉翔,被他列了名號出來。
“曉翔是同學中最有禮貌的一個,見到別人的父母總是微弓了腰,恭敬地叫一聲叔叔或阿姨。他是我母親非常喜歡的孩子。曉翔好讀,約翰·根室的《非洲內幕》、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的興亡》,都是他最先借給我讀的。如果他還活著,寫東西會是一個好手。”
陳家人沒想到的是,1966年8月那個濡濕狂熱的夏天,一幫同班同學一大早帶走了陳懷皚,進門頭一句:陳凱歌,我們紅衛兵來抄你們家。
嗯,領頭的是張曉翔。
那個夏天瘋狂的事情不止這一件,狂熱的火把現實燒成恍惚的夢,就在陳懷皚被帶走的前一晚——
樓后頭開批斗會,陳懷皚的頭銜是國民黨分子、歷史反革命、漏網右派(1939年入國民黨)。陳凱歌只記得當晚人群中喊著“打倒”,他自己也喊了,他聽到了自己的聲音,很大。
在人群的灼熱注視下,陳凱歌把手搭在陳懷皚的肩膀上,往前一推。
很多年后,他寫了幾個問題:
在14歲時,我已經學會了背叛自己的父親,這是怎么回事?
我加入了人群,卻失去了父親,那個人群果然信任我嗎?
后來陰差陽錯走上電影行當,陳凱歌的作品里,經常有個殘缺的,或者經常少了父親的形象。
《霸王別姬》程蝶衣,只知生母,不知生父。《荊軻刺秦王》,呂不韋只能算嬴政的“野爹”(用這個詞不太合適,湊合湊合);《和你在一起》劉小春,被遺棄,只有養父;《趙氏孤兒》趙武更復雜,生父被義父殺了,由養父帶大;
《道士下山》何安下沒有生父只有師父,元華飾演的彭乾吾倒是有爹,但他看著病榻上的老爹,一腳踹在鏡子里的爹身上。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荊軻刺秦王》里,陳凱歌親自提槍上陣演老子呂不韋,跟李雪健演的兒子嬴政有段對話——
呂不韋:你殺了我就是告訴天下人,你不是我的兒子。也只有殺了我才能讓天下人相信,你不是我的兒子。因為兒子是不會殺自己父親的。
嬴政:不,我不殺,只要你告訴天下人,我不是你的兒子,等天下大定……
后來,老子被兒子吊死了。
說陳凱歌,無論如何繞不開戛納。
坊間流傳最廣的陳凱歌段子,是1988年有天晚上,回家之后的洪晃跟他說,張藝謀的《紅高粱》在柏林拿獎了。陳凱歌正坐在馬桶上,沒說話。 十分鐘后,突然冒了一句:丫不就我一攝影師呢!
國師當年的確是陳凱歌長片處女作《黃土地》的攝影師不假,但這個段子的后半截洪晃說是胡扯,以她的性格,不至于扯謊,大概率的確沒有這事。
前一年的1987,陳凱歌在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做客座教授,住在曼哈頓一個小公寓,彼時紐約有個華人圈子,跟陳凱歌洪晃往來的,都是陳丹青、吳天明、譚盾、艾未未、胡安這般人。噢對了有個跟藝術不沾邊兒的——胡安前夫薛蠻子。
洪晃說,美國最刺激陳凱歌的,不是跟圈兒里人談的專業、技術,是……錢。
那個年代,咱們還處在物質極度匱乏階段,美國呢,哪個中國人去了,都會強烈地感受物質的豐富。面包、冰激凌……腐朽的布爾喬亞氣息撲面而來。中國人恐怕從沒想過地球上還有這么個地方,有錢就能占有這些物質。
這時候的陳凱歌,深感自己缺錢。
愛錢人有兩種,一是葛朗臺,快感來自數錢;另一種是蓋茨比,高潮源于消費。
陳凱歌是后一種。
可不嘛,“陳凱歌是個聰明人,識貨,又好琢磨,看見一輛好車就走不開的那種。物質誘惑挺大的。”
洪晃這話撂得直腸子,陳凱歌本人就不一樣,迂回得多——接受《新周刊》采訪時,陳凱歌說:1987年在紐約,我可能有一種,“向世界說,陳凱歌來了”的感覺。
盡管馬桶段子是瞎掰,但洪晃承認,張藝謀摘金熊這事兒對陳凱歌確有影響。
張藝謀拿獎的那一年,陳凱歌帶著《孩子王》去戛納。
所有人都知道,陳凱歌在戛納拿過金棕櫚,但沒多少人知道,陳凱歌在戛納還拿過金鬧鐘——由一幫記者在咖啡館里選出的最沒勁最催眠的片子。主演謝園說當年在戛納的公寓客房,陳凱歌通知大家《孩子王》拿了金鬧鐘時,“后腰上像頂著桿槍”。
他痛苦也不是沒由來的,這片子拍的費心,不僅是曲折:片子拍到半道,攝影機出了問題,114個鏡頭全部報廢,30萬人民幣打了水漂。
嗯,80年代的30萬,還是對陳凱歌而言。
最重要的是過程,陳凱歌差點就把心燒化了澆進去。
謝園第一次跟陳凱歌合作,開始覺得這人特作,口頭禪“你看那”。張嘴閉嘴就“你看那山,你看那天,你看那人”。看個破山頭都能給看出花兒來:
你看那山,夕陽西下的兩個鐘頭里可疊出七道層次,假假的象舞臺上的景片。你看那霧,濃的時候讓你十步不見刀叢,所以《孩子王》影片里要有四大造型因素,暴烈的太陽、濃濃的霧、黃昏的逆光和黑得發青的夜,這里從形象上說有很多只可意會難得言傳的內容。
大概除了他,誰都看不出來這么些門道。噢對,不管你信不信,人家陳凱歌還能從高圓圓眼里看得出邪惡呢。
不是說我想給《孩子王》翻案,而是說這金鬧鐘拿得的確委屈——最終出國的拷貝出了岔子,連基本的色彩還原都不對。在戛納掌舵37年、2014年才謝幕的吉爾斯·雅各布當時說,我在戛納22年,這是所見參賽影片中最差的一副拷貝。(雅各布是當時戛納總代表)
雅各布這話可能帶著火氣,畢竟《孩子王》是他親自從柏林電影節手里截胡請到戛納來的——
就是《紅高粱》那一屆的柏林電影節,開幕前兩個月,雅各布聽說《孩子王》的事,立馬邀請在戛納首映,陳凱歌沒多想就答應了,畢竟在中國電影人眼里,戛納還是比柏林重要些。
柏林那邊當時還拒絕他們退出,給陳凱歌分析《孩子王》不適合戛納,因為戛納電影節在一定程度上既看藝術又重商業,而《孩子王》不具備任何商業性。
折了之后,陳凱歌灰頭土臉說了句:拍電影嘛,首先是滿足自己。
1988年7月,陳凱歌搬去美國,當年12月31日母親去世都沒回來。
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陳凱歌又回到了戛納,這次《霸王別姬》,金棕櫚拿得硬氣。
其實在紐約的時候,陳凱歌就想明白了,盡管語言不是問題,但他創作的激情、系統與環境都在中國,要還想拍電影,就得回中國。
著急忙火回來,陳凱歌先拍了《邊走邊唱》,金棕櫚提名,沒中;緊接著《霸王別姬》,就成了影史經典——我不想提“這片是陳懷皚拍的,掛了兒子陳凱歌的名”的無聊段子,劇組那么多人,這要是真事兒能捂到現在才怪了。
總之,這片子是真的賺到。
全球十九個國家和地區上映,內地,4800萬人民幣;美國,520萬美金;日本,1.79億日元。(據說全球3000萬美金,沒找到可信出處)
那可是1994年的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4800萬。
陳凱歌的愛好偶爾猜到觀眾的點子,觀眾是真買賬。
反證就《荊軻刺秦王》,他倒是愛了,觀眾不干了。
我一直開玩笑說陳凱歌導演是電影圈第一包工頭,陳凱歌自己說他看不慣特效的那套,覺得太假,電影就該是2D的,沒3D什么事兒,直到《道士下山》一投資人才扭轉了他的看法,就一句話:你這不行啊,3D的票價貴啊!
那就說他的2D電影,各種外景都實搭。我以最壞的惡意揣度,中國文人沒一個不想留點東西傳世,電影要是不成……總之,我覺得未來很多年的中國電影人,都還將繼續感謝陳凱歌。比如,在《妖貓傳》的唐城之前,他就在橫店建過城——
1996年,陳凱歌說服來自中、日、美、法的投資商,投拍在他在腦中準備了8年的故事《荊軻刺秦王》,動工修了27殿秦王宮,梅爾·吉布森還去探過班,海貍大叔算是見過世面的吧?就這,看了秦王宮還直抽氣:這外景修得比華納整個片廠還大。就是讓海貍大叔倒吸涼氣的秦王宮,在未來的20年里,輔佐了500多部影視劇的誕生。
說回《荊軻刺秦王》。這部投資8000萬的大作,票房只收回來1000萬(內地血崩到只有200萬)。說虧得投資人媽都認不得也不為過。
當然現在口碑殺了一記回馬槍就是另外的話題了,同樣大院子弟出身、剛準備玩影視劇就接連被《鬼子來了》《荊軻刺秦王》虧到不行的王中磊給陳凱歌總結了一下問題在哪:
可能因為它的創意,或者它的拍攝手法都是非常的超前,也非常的戲劇化,帶有很強烈的導演個人風格,現在我們看起來它和市場之間是有一些矛盾的。
關于虧錢這事,魯豫曾經問過陳凱歌、陳紅夫妻,當然問得很委婉:導演您怎么看待票房。
陳凱歌說得更委婉:我這人吧,善良,別人在你這投了錢,我就看不得人虧了。
對了,華誼兄弟第三部電影終于賺了——馮小剛的《沒完沒了》,在美國送外賣賺到“第一桶金”的王中軍說過,要不是馮小剛這把賺了,也許華誼就再不會進入電影圈了。
陳凱歌徹底順從了市場口味,或者說,他以為的市場口味。
結果一頂大帽子劈頭蓋臉地扣了過來:華語影壇最江郎才盡的人。
一直被說到《妖貓傳》,在此之前除了紀錄片,以及跟一堆名導合拍的短片集《十分鐘年華老去》《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外,只有《和你在一起》《搜索》的豆瓣評分過了7.0,其余不及格的不及格,撲了街的撲了街。
做導演的(哪怕是爛片導演),對差評當然都不忿。
哪怕脾氣好到沒法說的李安,就自己憋火用臺灣腔嘟噥,“講我不好我就很不能茍同,生一肚子氣”;老辣如張藝謀,干脆不理;火爆如馮小剛,直接開罵“還好意思說自己是影評人,別TM現眼了”。
跟他們相比,陳凱歌話就漂亮多了。
陳凱歌執導的第二部電影《大閱兵》,被《洛杉磯時報》的影評人茜拉·本森(Sheila Benson)批評是gay片兒,陳導隔空懟了句:影評家永遠有一只創作者不具有的眼睛。
我印象中陳凱歌發飆,大概就“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那會兒,《無極》去柏林首映,在機場面對一幫記者,陳凱歌怒叱:人不能無恥到這個地步。
隔幾天新浪專訪,脾氣收了收:我覺得這是根本喪失最基本道德底線的做法,所以,我并不震怒,我覺得好笑,我為他覺得很悲哀。他(居然)能這樣做事情。
罵人都罵得都漂亮、復雜——
還捎帶著自珍式的放不開。
說到《無極》,就別避著了,聊會兒。
這片兒熱鬧,剛出來時滿世界都罵,隨著年月,評分反而一步一步往上爬,現在基本算是翻了案。
你還別說,當年落井下石的人不少。
寫《我和劉曉慶:不得不說的故事》的陳國軍導演,在騰訊的訪談里談起這場風波,說了幾句“陳凱歌小題大作,用小事兒惡意炒做,表現出不準許別人說他不好的‘霸氣’”之類的話,這幾句就事論事也就算了,后頭緊跟著來了句:陳凱歌成名之前就是狗屎一個。
破鼓眾人錘,瞧那架勢是吃準了陳凱歌八輩子也翻不了身,不管喜歡不喜歡,先順著民意踩一腳再說。
當然,流傳最廣的,是《霸王別姬》《活著》的編劇,服務過陳凱歌和國師的蘆葦,他有句話:看《無極》后,我對中國魔幻大片充滿信心。一度以為那是起點。萬萬沒想到,那就是終點。
但很少人知道,蘆葦和陳凱歌拍完《霸王別姬》沒再合作過。
當時拍《荊軻刺秦王》,蘆葦覺得劇本有問題,列了20多條意見,去找陳凱歌說,正好姜文也在,姜文也對劇本不滿意。
但陳凱歌壓根聽不進去他們意見,蘆葦自己感覺盡了朋友的義務,也就不管了。
后來《無極》的劇本,陳凱歌也給蘆葦看過,他還是覺得劇本有問題,沒想到陳凱歌比《荊軻刺秦王》時還堅定,說這是好本子。
話說到這份上,明白人都明白:不好再給人家比劃了。
我估計蘆葦說《無極》是中國魔幻大片終點的那話更可能是顧著朋友面子,客套的。因為我不止一次看到蘆葦在訪談里說看不明白。
2011年蘆葦去人日總編室主辦的文化講壇,干脆挑明說了:我非常的遺憾,特別想問他這個問題。我想問一下他,到底老兄為什么要拍這么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到底講的是什么?我依然坦白地跟大家說,雖然我做電影做了30多年,確實《無極》我沒有看懂。
連老朋友都看不懂,我不太相信現在翻案的那些話,除非是當時就覺得好看的(當然我不反對一切覺得它好看的意見)。
當年的確有人站出來過——倒也未必是幫陳凱歌抗事兒,按這人的性格,大概就有啥說啥,他是真覺得《無極》好,誰?
王朔。
王朔撂得特別干脆:那有什么啊,他講真善美,我就感動,我沒那么復雜,我覺得很多人就是不好意思講真善美,虛偽。老實說,陳凱歌是真誠的,只是那么表現大家不接受。大家覺得陳凱歌你別再聊這些了,還真聊?但是我認為是真的。
是這話我認,陳凱歌的確是真誠的,但我真看不來他那套。
《妖貓傳》的時候我就說,陳凱歌老帶著那套東西創作,很容易給自己畫個牢籠,籠子狹促到沒有空間去陳列人物。《妖貓傳》太醉心于描繪陳凱歌心中的盛唐氣象了,整個劇本壓根留不出空間解釋人物動機,給我看得暈頭轉向的。
白龍是怎么寧可自己去死也不愿她尸首受損地愛上楊玉環?唐明皇對楊玉環的帝王之愛倒是暗藏丟卒保車的殺機了,楊玉環對唐明皇的呢?
真誠沉浸在自己的文化使命里的毛病,《無極》里也挺明顯的。
昨晚我試著重新看一遍片子,發現我還是看不來,堅持不到一個小時。
《無極》肯定有野心,我知道,我也看得出來陳凱歌試圖從歷史中抽離出來,以超脫于歷史的層面,反射到貫穿歷史的、他認為最重要的命運、自由、犧牲。
沒點格局的人是不會想起來拍這個的。
但觀眾沒必要因為你的高級,就為空洞的臺詞和散亂的人物買單。
去年去世的周傳基老師說得好:陳凱歌文學底子最好,整天談論的都是國家、民族、社會將向何處去的宏大命題。
舉個不太合適的例子,書生治國靠譜么?
靠譜,如果老百姓不介意活得爛糟點的話。
那書生就沒意義了唄?
當然不,馮小剛說起陳凱歌就這么一句話:
每個民族,都會有這么兩三位爺,國家再窮也得養著。任務單純,只有一項,要拍就得拍對本民族極具認識價值的史詩。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news/1897.html全部評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