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男裝之神,老爺們的反應可能就是溫莎公爵,他雖然只當了326天英國國,但在男裝上卻奠定了未來100年的男裝走向。但今天杜少想和老爺們聊聊溫莎公爵的祖父:愛德華七世。是他教會小屁孩溫莎公爵如何穿衣服的。
好萊塢經典影星Fred Astaire曾說過:「越是不凡的人,大家對他的容錯空間也就越大;作為人物,只要犯下足夠多的錯誤,就會形成你的風格。」
對今天要講的人物——英愛德華七世來說,這句話可能是對他一生的總結。
由于維多利亞女的高壽,曾被父母后評為「沒指望」的他,直到1901年才登上位,到1910年駕崩,位坐了還不到十年。然而在長達60年的儲生涯中,在宮廷中被昵稱為「Bertie」的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卻靠著揮霍無度的生活,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世界史上位網紅。
宴會、圍獵、和五餐的美食饗宴等傳統項目,對Bertie來說只是基本。他豐富的夜生活讓當時巴黎的妓院Le Chabanais為他特別設計了包間,里面放著他私人定制的性愛家具,墻上還刻著他的家徽。但比起美食和美女,衣服才是Bertie的真愛。
在那個攝影還不發達的時代,Bertie的個人魅力就已催生出街拍的早形式:凡是他落腳之處,當地的裁縫總會蜂擁而,希望能畫下關于他穿著的一切,好運用在自己出品的服裝上。
這么高頻率的「跟拍」,使得Bertie個人風格的每個細節,不論是有意或無意,都被記錄在案并發揚光大,甚許多穿搭失誤,都成為歐陸各國競相模仿的對象,終甚被固化為男裝所謂的「經典」、「規則」。
作為薩維爾街老店Henry Poole的忠實客戶,Bertie平均每天要換六套衣服,從禮服、戎裝到休閑花呢,在每個場合都要有合適的裝束。
此前英國的打獵裝束,通常是毛料上衣搭配淺色馬褲(Breeches),然而對于熱愛美食的Bertie來說,傳統的緊身馬褲對他圓滾的身材簡直是一種虐待,因此他讓Henry Poole的裁縫們設計了一種全新的打獵馬褲:
使用和上衣同樣的花呢面料制作,長過膝約兩吋,并且在褲口處有充分的余量,方便Bertie的小粗腿彎曲。
這種在英式英文中稱為「Plus-Two」或「Plus-Four」(意指長度是膝下兩吋或四吋)、美式英文中稱為Knickerbocker的燈籠褲,在19世紀末旋即成為歐洲男士打獵和高爾夫球的基本配備。
在1930年代將鄉村裝束穿進城的風潮中,也深受喜愛Tweed服裝的年輕人歡迎。在騎行時的舒適度,加上與多彩毛襪搭配的搶眼度,使燈籠褲的全套Tweed Look在近年的Tweed Run中再度復活,成為騎行者拗造型的單品。
Bertie因為身材太圓對洋服的另一個深遠影響,就是很多人都聽過的「Sometimes、Always、Never」系扣規則:
也就是說在三粒扣的外套上,粒扣可系可不系、第二粒扣永遠應該系上(少在站著時)、一粒扣誰扣誰土鱉。同理,馬甲的一粒扣也是不應該扣的。
對于這看似不合理的規定,坊間流傳著不少如「不系一粒扣下擺形狀更飄逸瀟灑」等牽強附會的解釋。但如果我們觀察一下早年男士穿著外套的習慣,就會發現什么樣的扣法都有。
有全部扣上的:
也有只扣粒扣的:
那么一粒扣到底是怎么成為「禁區」的呢。事實是,Bertie在當上國后因為太胖,不得不時常解開肚子上的扣子讓小腹透透風。而文武百官見到國解扣,也很給面子地竟起效尤。
不明真相地歐陸裁縫則把它當成「的英倫風尚」,紛紛建議自己的客人不要扣下扣,這一場誤會就這么成了男裝的「既定規則」。
對于這積非成是的規定,在今天仍有少數擅于穿搭的紳士,抱持「你長太胖干我何事?」的看法,堅持系上、甚是刻意只系一粒扣,也不失為另一種穿搭法。
「西褲要燙褲線」如今已是一種常識,然而卻很少人知道這也是Bertie無心插柳的結果。在19世紀之前,男褲一直都流行緊身剪裁,盡可能凸顯雄壯的大小腿肌肉以及「男性雄風」。
這樣的褲子由于緊貼皮膚,因此大多帶有一條腳踏帶設計(類似女生的Legging),用來保持筆挺的褲型。到了19世紀末,雖然長褲的輪廓逐漸放松,但裁縫仍然習慣將褲子整燙得完全平整,不留褶痕。
然而在1896年, Bertie在旅途上被一場暴風雨淋得全身濕透,不得不把全身衣物拿到鄰近的裁縫店熨干。但小店由于技術拙劣,居然不小心將親的褲子燙出了兩條長長的褶皺。
Bertie也不知道是發現得太晚,或是確實喜歡褲線的效果,第二天就穿著這條「燙壞的」褲子去參加了賽馬會。隨著社會對Bertie的盲目追捧,從1897年開始街上就看不到沒有褲線的長褲了。
初的Bertie式褲線并不像今天一樣落在褲子的正前方,而是在45度的斜前方,比現代的長褲看起來更有體積感。
他的兒子喬治五世也延續了這種穿法,直到孫子一輩,也是男裝Icon的溫莎公爵,才把褲線調整到看起來更纖細、制作起來也更合理的正前方。
被認為是「經典英式元素」的挽邊褲腳,同樣是Bertie的杰作。在柏油路面仍不普及的當時,很多人都有在雨天挽起褲腿,進入室內再放下的習慣。
然而Bertie卻屢次「忘記」放下褲腿,后來甚讓裁縫直接把翻邊縫死,直接導致了翻邊從1920-50年代的長期流行。
MGHVOENLES
由于二戰年代的面料短缺,耗費布料的翻邊在戰后造成了普遍流行。
其他由Bertie發起的男裝變革還包括:在半正式場合放棄燕尾服,改穿現代式的晚禮服;從德國引進毛氈制的洪堡帽,取代夸張的絲質禮帽等。
但相對于這些繁文縟節,我們更應該領會到所謂「經典」、「規矩」的偶然性,才能走出從了解、遵守規則,到打破,甚是重新演繹規則的下一步。
內容由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附以原文鏈接
http://www.jgug.cn/news/1431.html全部評論
關注我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