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小的需求里挖呀挖呀挖,寫出大大的創意不煩惱……”在日常工作中,活動人總有寫不完的方案,雷同的需求卻要有不同的新意,就像要從同一座山上挖呀挖呀挖出千姿百態的路來,每每創意枯竭,卻還要被老板指責躺平。經常有人問我,如何快速高效地寫好一份活動策劃方案,又不讓人覺得同質化呢?并沒有多高明的方法,只是從業多年,將自己寫方案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很多人說,寫方案不能靠靈感,其實不準確,應該說不能憑空靠靈感,找到支點,就能接通靈感。就像寫方案自然不能靠模式,但套路只是圓規畫圓的中心,圓畫得多大,要看你的延伸有多廣。我將分兩部分來講述我是怎么寫活動策劃方案的,一是模型,二是傳播。
RSM模型一開始的提出是因為電商策劃,通常用來尋找活動思路,建立方案框架,電商策劃與一般的活動策劃雖有不同,但底層邏輯還是相通的。所謂的RSM模型包含了三個維度,分別是角色、場景、動機。R—角色(Role):指的是活動中的主要驅動者,而非所有的參與者;S—場景(Scene):角色參與活動的主要情境,影響用戶情緒;M—動機(Motivation):角色愿意參與活動的原因,決定用戶意愿。關于角色,主要驅動者即主辦單位,也可稱之為需求方,往往涉及到5W的信息,背景(何因Why)、主題(何事What)、地點(何地Where)、時間(何時When)、人員(何人Who)等五個方面。背景(何因Why):活動背景往往結合政策背景、時代背景、社會背景與教育背景,背景是一種方向性,例如政策背景,往往與最新的導向息息相關,圍繞時政熱詞思考活動表現形式能讓需求方看到方案的與時俱進;背景也是一種基調,比如時代背景,圍繞八九十年代背景與圍繞新時代背景的策劃完全是不同的風格;背景還是一種效果展望,即想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如獲得品牌曝光或者現場流量等,基于這條效果線,才能布點……
主題(何事What):主題在某種意義上,是對背景的提煉,如“點亮城市夜色 攤玩人間煙火”、“樂享集市·有人趕集”都屬于主題,應用諧音梗、對仗等手法,用最簡潔的文字說清楚最復雜的事情。地點(何地Where):地點對策劃也至關重要,活動策劃人在前期要對活動場地進行全覆蓋的踩點,美陳搭建的尺寸力度,活動開展的規模區域,都在這一步進行勾勒,有的放矢才能精準落地。時間(何時When):時間即活動的舉辦時間,可結合時間節氣、不同日子的習俗等進行融合策劃;同時時間還關系到一些熱點,比如運動類活動就比較適合結合亞運會。人員(何人Who):人員即活動針對的人群,根據人群需求點挖掘活動創意也是常用方式之一,比如針對年輕群體在思路上可更大膽一點。場景往往是需求的情境畫面營造,比如RIO雞尾酒借助“空巢青年”的生活場景,打造“一個人的小酒”概念,贏得了不少年輕人的青睞,引來眾多粉絲紛紛曬出自己的獨居樣貌,擁抱悅己式飲酒的快樂,此話題更是在微博收獲了上億的閱讀量。
親近自然面朝大海的露營場景;圍爐烤肉的趕烤場景……將畫面立體化,讓用戶能夠參與其中,是或從創意的主要方向。線上場景主要是指用戶在互聯網上的行為場景。通俗點來講,線上場景即線上活動,梳理用戶獲悉活動的主要流程路徑,找到關鍵場景。如比較流行的H5互動,顧家家居聯合網易新聞推出的“春日限定!你的專屬人設分析”,H5首頁是一個小女生帶著小狗去踏青的手繪圖,溫暖的導語逐行浮現,界面飄過一些小flag標語,用戶可左滑界面加速瀏覽,點擊自己想要完成的進行選擇。然后輸入自己的名字,生成人設測試海報,海報包括用戶的春日煥新人設、人設介紹和人設搭配的主圖。
“人設”一詞近幾年頗為流行,春天來了,好好規劃生活,定一些可愛的小目標,自己的“人設”要靠自己努力完成!引入用戶情緒,打造生活的行為場景,一下子鮮活起來。線上秒殺、線上評比等,都是利用線上場景的典型例子,在用戶情緒最佳的關鍵場景,引導用戶進行特定行為,加強活動的參與性。線上場景打造要把握兩點,一是簡單,二也是簡單,參與規則簡單,內容簡單,大道至簡。活動策劃的場景,更多的還是在線下,進入用戶角色,梳理“用戶的一天”,找到創意點和活動能夠結合的場景。如針對目前大部分用戶的社恐狀態,為了促進消費者對手機點餐方式的適應,漢堡王在赫爾辛基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無聲餐廳,客戶在這里點餐、付款和取餐都無需任何口頭交流。區別于線上場景,線下場景最重要的是能講故事,我傾向于整個線下場景串聯成線,從第一個活動場景開始講故事,直至形成劇集,吸引受眾“沉浸式”觀看,并對此持續關注。同時,在過程中充分利用空間,將空間的氛圍和藝術美陳進行富有沖擊力的立體展示,營造視覺沖擊。再者,以輕綜藝化去設計潮流玩法,將體感發揮到極致。例如淘寶造物節,杭州作為淘寶的發源地和主戰場,西湖邊的吳山廣場變身為“怪奇物語廣場”,涵蓋美食、文化與寵物等領域的腦洞“神物”匯聚于此,一秒把人帶入另一個奇幻世界。
線下場景不能故步自封,很多策劃人為了求穩不出錯,往往喜歡選用熟練的場景,但難免令人覺得膩味。場景能夠幫助我們找到合適的活動觸發點,降低行為阻力,動機則是直接提升用戶的行為動力。動機與誘因理論相關,20世紀50年代以后,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不能用驅力降低的動機理論來解釋所有的行為,外部刺激(誘因)在喚起行為時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應該用刺激和有機體的特定的生理狀態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說明動機。例如,吃飽了的動物在看到另一個動物在吃食,將會重新吃食物,這時的動機是由刺激引起的,誘因可分為兩種:正誘因:凡是個體趨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滿足時,這種誘因稱為正誘因;負誘因:凡是個體因逃離或躲避它而得到滿足時,這種誘因稱為負誘因。正誘因往往包含榮譽炫耀、趣味愛好、互惠利他等;負誘因包含逃離社交、逃離工作、逃離催婚等。動機是由需要與誘因共同組成的,因此,動機的強度或力量既取決于需要的性質,也取決于誘因力量的大小。通過動機的合理利用或設計,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活動效果。如最簡單的獎金誘惑,騎行賽馬拉松等各種賽事,以高額獎金作為誘因;如之前非常火爆的圍爐煮茶,很多線下活動沿用這個社交誘因,來進行策劃組織。
很多時候,我們寫方案的時候會忽視方案的傳播屬性,傳播內容是傳播活動的中心,它包括特定內容和傳播方式兩部分。傳播內容是在過程中生產出來的,這種內容并不是普遍意義上的信息,而是指所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給受眾的信息。在策劃方案中,可以分為兩部分:傳播媒介是傳播過程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傳播行為得以實現的物質手段。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運動過程中。對于前期宣傳,大部分策劃人的意識是將活動信息廣而告之,對于宣傳賣點卻懶于挖掘。在我看來,前期宣傳重要的不是全覆蓋,而是提煉出核心進行宣傳。 據研究調查顯示,人類通過五感所獲取的信息中,有80%來自視覺,10%來自聽覺,剩下10%來自其他幾種感覺。“五覺”,指的是味覺品味文化,嗅覺潮流文化,視覺識別文化,聽覺音符文化,觸覺服務文化。根據五感來選擇設計前期宣傳渠道,或許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挖呀挖”神曲中,配上幼兒園的背景,兩位美女老師比劃著可愛的動作,用甜美的歌聲、歡快的節奏,讓眾多為生活奔波的成年人回憶起童年的那一份純真。就是視覺傳播的上乘案例。
在《新媒體文案創作與傳播》一書中提到,傳播性文案的特點有三個:符號化、社交幣、附著力。符號化,即借用語言符號、視覺符號、味覺符號等,讓受眾更好的記憶,簡單來說,還是畫面感。如:社交幣讓文案被受眾主動傳播,人們有很強烈的意愿去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相關的信息,相關商品的口碑等,被他們分享的內容都屬于社交貨幣。鑄造社交貨幣有五個方式:滿足自我認同、打破思維定勢、運用社會比較、提供實用價值、創造歸屬感。美國營銷咨詢公司將社交貨幣劃分成六個緯度來進行測量:歸屬感、話題對話、實用價值、擁護性、信息知識、身份識別等。附著力,就像膠水,可以將信息化到受眾的腦海里。它可以讓創意與觀點能夠讓人聽懂,能被人記住,并形成持久的影響。如“在小小的花園里面挖呀挖呀挖,種小小的種子小小的花”這首洗腦兒歌,也引發不少網友的翻唱和改編,各種版本的二創視頻在網絡上熱傳:挖掘機司機版:在小小的工地里面挖呀挖呀挖,掙小小的馬尼,給我媳婦花。修路工人版:在荒蕪的大山里挖呀挖呀挖,挖通了致富路,方便千萬家。礦工版:在深深的礦井挖呀挖呀挖,挖多多的煤炭,點亮千萬家。打工人版:我在小小的公司,爬啊爬,掙得少少的工資,不夠花。牙醫版:用小小的針在嘴里,扎呀扎呀扎,用小小的鉗子拔掉小小的牙。
方案的創意性,并不是靠模式和框架,看再多的攻略也不如看更多的案例,量變引起質變,思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我的經驗對大家有所幫助。-
END
-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牛片立場。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作者:花花小萌主
作者介紹:浙江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士、鳥哥筆記專欄作者、今日頭條專欄作家,從事新媒體運營10余年,操盤過不同行業的十余個新媒體項目,實現粉絲從0到1,多篇內容10萬+。目前從事文案策劃工作,專注于文字研究。
https://mp.weixin.qq.com/s/Cxlrw6GH_lDRyubHjO3UIw
表情
添加圖片
發表評論